水质管理是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改善水质,为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池塘水质管理应制定日常管理计划,规定换水时间、频次、特殊气候条件下处理程序等,应每天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等水质要素,并判定这些水质指标是否符合该养殖种类的适合范围要求。 ①控制水质,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随季节和水温不同加注新水调节水位,必要时,还可全池换水。在水源缺乏的地方,可以通过在合适的时候泼洒微生态制剂,控制水面的藻类,达到一池水养一池鱼的技术水平。 ②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换水。水温低于25℃时,每月换水1~2次,每次换水10厘米左右;水温高于25℃时每星期换水1次左右,每次换水10厘米左右;必要时大量换水。换水时应根据水源清洁度采取相应措施,如在进水口设置用14~20目筛絹缝制成长80~150厘米的过滤网袋。水源处于涨潮河段的,应灵活掌握加水时间,避开污染高峰期。 加注新水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增加鱼类的活动空间;增大池水的透明度,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池水溶氧量;降低藻类尤其是蓝藻和绿藻类分泌的抗生素,减轻或避免该抗生素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有利于池水中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长繁殖;直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