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养其他鱼种目前都以稀放(每亩500只左右)养大蟹的模式为主,为充分利用水体,可在投放蟹种后,每亩搭配鲢、鳙鱼种各10~30尾、异育银鲫5~7公斤、青虾种2~3公斤。除此之外,可在5月底6月初,每亩放5~7厘米长经强化培育的鳜鱼种15~30尾,这是因为鳜鱼是以底层小杂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套养鳜鱼可控制蟹池中与蟹争食、争氧、争空间的野杂鱼、虾。 重视蜕壳管理在河蟹第一次蜕壳前应注意浅水养殖、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并及早开食,以投喂小杂鱼或优质颗粒饲料为主,确保河蟹第一次蜕壳顺畅。蟹池外用药泼洒、施肥应避开河蟹蜕壳相对集中期,同时掌握河蟹蜕壳规律,预测下一次蜕壳高峰期。蟹池消毒应在蜕壳高峰期前1周换水后进行,并在饲料中添加1%左右的蜕壳素和(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以及果寡糖、维生素C、三黄散等。蜕壳高峰期内应减少投饵量,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 控制蟹池青苔前期适当肥水,保持蟹池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为30~40厘米水深,减弱青苔生长必需的光照,改在清明前后一次投螺为两次投螺。在青苔萌发初期可用硫酸铜、青苔净等药物控制,但要注意杀青苔药物可影响水草生长,用药后第二天要及时加水。对面积小的池塘,最好在青苔生长期进行人工捞除。 保持适度水草水草不仅可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而且能调节水温,提供隐蔽场所,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重金属,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体污染。蟹池种草要多样化,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等)为主,漂浮植物(水花生、空心菜、青萍等)为辅,并有少量挺水植物(篙草、芦苇等)。水草在蟹池中分布要有疏有密,水草覆盖率在河蟹生长期应保持在60%~70%。 适时投放螺蛳人工投放螺蛳既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源,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螺时间要早,一般在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5~200公斤,以利于螺蛳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早期摄食。6~8月再补投1次,每亩投放150~250公斤,两次投放能防止因一次性投放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 合理投喂饲料根据各阶段河蟹营养需求合理搭配,要求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动植物性饵料比:6月中旬前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句为65∶35。投喂配合饲料时应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以傍晚投喂为主,使饲料能及时被河蟹觅食,溶失浪费小,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增加蟹池溶氧蟹池要保待合理的水深,有条件的要安装底部微管增氧设施;前期经常逐步加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下午1~4时,阴雨天凌晨注水),形成一定时间内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在梅雨季节或高温季节,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粒粒氧、底改等,一般在傍晚时使用)。 注意调节水质水体透明度在5月底前宜保持在30~40厘米水深,之后保持在50厘米以上。7~8月,每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厘米深;9~10月,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同时注意调节水体pH值。 使用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包括EM菌、光合细菌等,7~9月蟹池需全池泼洒4次,宜在日青天上午10时左右开动增氧机的前提下使用,使用时或使用后1~2小时辅用颗粒型增氧剂(粒粒氧等)。微生物制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 预防控制病害5~6月使用澳氯海因消毒1次,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7~9月,让河蟹内服EM微生物制剂,每次连服3天;10~11月河蟹上市前20~25天可用1次杀纤毛虫类药物。同时要防止水蛇、青蛙、蟾蛛、老鼠、螯虾、黄鳝和鸟类等敌害侵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