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2024-9-15 15:16|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0| 评论: 0

摘要: 月鳢,又称七星鱼、点星鱼、张公鱼、山斑鱼等,隶属于鲈形目、鳢亚目、鳢科、鳢属。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及台湾等省、直辖市、自治 ...

月鳢[Channa asiatica(Linnaeus)],又称七星鱼、点星鱼、张公鱼、山斑鱼等,隶属于鲈形目、鳢亚目、鳢科、鳢属。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及台湾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月鳢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逐步将其从野生鱼类转变成为人工养殖的一个品种。目前,月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而月鳢的病害却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月鳢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以便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

一、细菌性疾病

1、肠炎病: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鱼体发黑,食欲减退,有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或红烂,严重时常有淡黄色腹水。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黏液较多,全肠呈红色。此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防治: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10克,连用6天。

2、溃烂病:发病早期,鱼体表病灶部位充血,周围鳞片松动并脱落,以后逐渐烂成血红色不规则凹陷,严重者病灶可见骨骼。此病主要危害成鱼,一年四季均有流行。

防治: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2.7~3斤五倍子粉末全池泼洒。

3、昏头病:病鱼体黑,发病初期拒食,分散在水的上中层,继而群集在水池的角落;严重时旋转狂游,下成水底死亡,故称为“昏头病”。此病主要危害1.5~4厘米的鱼苗鱼种阶段的月鳢。

防治:可用庆大霉素20万单位/米3全池泼洒。

4、转体病:病鱼鱼体一般为微黄,头部背面常见皮下局部充血;严重者鱼体较黑,身体翻动挣扎,下沉死亡,故称之为“转体病”。此病主要危害3~10厘米的月鳢,流行于5~7月。

防治:用噁喹酸0.1斤/亩.米,全池泼洒。

5、疖疮病:常在背部一处或几处形成隆起,隆起处皮肤充血发红。用刀切开患处,可见肌肉呈浑浊状。有的病鱼鳍基充血。此病主要危害大规模鱼种及成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防治:用复方新诺明药饵,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约4克(第1天用量加倍),连用6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1、嗜子宫线虫病:病鱼离群漫游于水面,体色变深,甚至变黑,无光泽,体消瘦,肛门红肿外突,肉眼可见血红色虫体尾部露出肛外1~3毫米,解剖可见肠道发炎。此病主要危害月鳢亲鱼、成鱼及越冬鱼种。

防治:内服晶体敌百虫,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0.1克,拌入饲料,每天投喂2次,连喂5天。

2、车轮虫病: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寄生处粘液增多,鱼苗、鱼种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镜检可见车轮虫。

防治: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0.9斤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3、指环虫病: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鳃丝肿胀,贫血,呈花鳃状,鳃上大量粘液,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镜检可见指环虫。

防治:用晶体敌百虫,0.7斤/亩.米,全池泼洒。

4、小瓜虫病:鱼苗体黑,独游,体瘦,拒食,皮肤黏液较多;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镜检可见小瓜虫。

防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不是污染环境、致癌物质,就是药价太贵)。

三、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生毛”或白毛病。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此病多发生在秋末至春初之间。

防治:外用食盐534斤/亩.米加小苏打(碳酸氢钠)534斤/亩.米,同时内服新诺明药饵,用量为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新诺明4克,连用5天。

四、其它疾病

1、营养性病变:病鱼肥满,肝脏色浅,有黄色斑块,肿大。胆囊肿大,易破;有的病鱼眼睛略白色,似有白色薄膜;生长缓慢,体色发黑。

防治:补充微量元素,添加维生素,特别注意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A、胆碱及硫酸铜、硫酸镁等。

2、胰脏炎:病鱼体表没有明显症状,解剖后可见胰脏发炎,胰脏的某一部分肿大,色变紫红,呈多角形,点状,并变硬变脆。主要危害在一两以上的个体。

防治:发病初期,用聚烯吡酮碘拌饲料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药1.7~1.9克,连喂15天。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月鳢鱼病及其防治,但在实际生产中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达到全面防治月鳢鱼病的目的。此外,月鳢是一种新开发的鱼类,对各种药物的药理还不很熟悉,因此用药应特别谨慎,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注意施用方法。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