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鱼类学会理事长曹文宣院士,12月9日在兰州宣布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的极边扁咽齿鱼,被甘肃水产科研人员在野外发现,并人工驯养成功,实现人工授精和繁育,标志着黄河上游土著鱼种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迈出了重要步伐。
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黄河上游宽谷河段的极边扁咽齿鱼,以前是黄河上游的优势种群,在裂腹鱼类中个体较大,能生长到10公斤以上,曾经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由于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和过度捕捞,这种鱼逐渐稀少,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灭绝。“黄河上游土著鱼类资源的急剧减少已经影响到水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将受到威胁。”甘肃省渔业局负责人非常担忧。
上世纪末,甘肃省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甘南玛曲湿地发现了极边扁咽齿鱼,艰辛采捕到几十尾进行人工驯养和亲鱼培育。生物习性研究表明,这种鱼以固着藻类为主要食物,消化道是体长的8至21倍,摄食能力较强。生长发育慢,5至6年才能长500克。
由于极边扁咽齿鱼对生存环境敏感,人为过度干扰是死亡率居高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员模拟出适宜的河道自然环境和流水池塘驯养,利用干导法开展人工授精和孵化试验,发眼胚胎率达到76%,并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再施以配合饲料,成功实现了极边扁咽齿鱼的人工繁育。
目前,甘肃省水产研究所驯养了70多尾亲鱼,人工繁殖2万多尾幼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试验材料。同时,该所还开展了厚唇裸重唇鱼、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等土著高原鱼种的人工驯养。
“以极边扁咽齿鱼为代表的黄河上游特有鱼类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对高原裂腹鱼类颇有造诣的曹文宣院士表示,“不仅要保护和恢复黄河上游鱼类资源和水域生态,还要进一步探索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成为甘肃的特色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