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黑鲷感染海水小瓜虫的诊治

2024-9-8 22:12|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68| 评论: 0

摘要: 黑鲷隶属鲷科,俗称黑加吉、铜盆鱼、海鲥等,由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是浙江省海水养殖围塘及网箱养殖主要创收点。由于近年来整体海水养殖环境较以前有所恶化,加之养殖密度较高,黑鲷养殖饱受各种疾 ...
黑鲷隶属鲷科,俗称黑加吉、铜盆鱼、海鲥等,由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是浙江省海水养殖围塘及网箱养殖主要创收点。由于近年来整体海水养殖环境较以前有所恶化,加之养殖密度较高,黑鲷养殖饱受各种疾病困扰,据笔者近两年海水养殖病害调查,发现黑鲷刺激隐核虫病、双阴道吸虫病、本尼登虫病、弧菌病、腹水病等危害较为严重,其中尤以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危害最大。

2009年5月底,浙江舟山一养殖户养殖黑鲷感染海水小瓜虫病,我们用一周左右时间控制住该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并治愈了大部分存塘黑鲷,现将治疗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养殖塘情况

该发病塘面积4亩,为标准长方形池塘,平均水深1.7米,为黑鲷精养塘。发病前存有黑鲷约4000余尾,其中350克、150克左右黑鲷各2000余尾,投喂饵料为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虾。该塘邻近5个池塘养殖有美国红鱼、鲈鱼、南美白对虾等,未发生病害。

二、发病情况

在5月18日,养殖户发现有较大规格的黑鲷出现零星死亡,当时未引起注意,5月23日死亡黑鲷20余尾,养殖户将水位降到1.2米后,使用0.5克/米3的敌百虫和0.7克/米3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但是在5月24H发现死亡黑鲷接近百余尾,养殖户认为是药物使用浓度不当所致,随即换水一半。直N5月28日,该养殖塘共计死亡黑鲷400余尾,其中绝大多数死亡个体为达到商品规格的大鱼。发病塘水温24。C左右,pH为8.2~8.4。

三、诊断

5月28日,该养殖户将2尾濒临死亡的黑鲷送至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两尾黑鲷呈现同样患病症状,胸鳍、腹鳍、尾鳍严重充血,在海水中可见清晰白点;鳃丝粘附少量污物,颜色较为暗淡,鳃丝可见大量白点;内脏大小及颜色正常。将鱼体体表粘液、鳍条、鳃丝制成水浸片进行显微镜检,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和TCBS培养基对鱼体肝、脾脏、肾脏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发现,鱼体体表粘液、鳍条和鳃丝都检出大量海水小瓜虫,而鱼体内脏则未培养出优势菌落,基本可以确定该养殖户黑鲷死亡原因为海水小瓜虫感染(图见彩中插2)。

四、防治方案

5月29日,笔者在养殖场对该患病黑鲷进行现场治疗指导,具体方案如下:①将发病塘鱼转运到旁边小塘(i000米z左右,水深60厘米,水泥底)。捕捞塘鱼采用笼子诱捕和网兜。发病塘池水排空,然后补水20厘米,用20克/米。漂白粉清塘。②诱捕、转运鱼过程中发现感染较严重的鱼淘汰掉。⑨按照硫酸铜l克/米3、硫酸亚铁0.3克/米。的量,分别准确称取硫酸铜600克、硫酸亚铁180克,用水化开,然后混合在一起后,均匀泼洒至池中,同时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④在进行药物处理过程中,及时捞出死亡个体,以防败坏水质。施药24d、时后,排水40厘米左右,然后进水至原水位,按照上述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浓度和补充新水的体积(约400米3水体)计算所需药品重量,准确称取药品,化水后,均匀泼洒于池中。⑤第二次施药24小时后,再次按照上述步骤重复施药一次。⑥第三次施药后24小时,换水l/3,然后补高水位,以后慢慢将原池水换掉,补高水位至1.2米。⑦待原发病池塘漂白粉药效消失后(约需4天左右),进水1米左右水深,3天后将小塘中黑鲷转运至大塘,治疗过程结束。治疗过程中投喂配合饲料,减少冰鲜饵料投喂量,以防败坏水质。

五、治疗结果

在从原发病塘转运鱼的过程中,由于有些鱼本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加之不可避免的些许擦伤、拥挤和浑水胁迫,死亡鱼200余尾。在第一次施药后,由于受到药物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在水面形成较多黄褐色泡沫,可用网捞清除。第一次施药后24小时内死亡鱼80尾,第二次施药后24小时内死亡鱼28尾,第三次施药后24d、时内死亡鱼7尾。在加高水位及转运鱼至消毒后的原发病塘的过程中仅死亡鱼2尾。经过治疗,--周后黑鲷摄食正常,活力较强,经过显微镜检,仅发现零星小瓜虫虫体,部分鱼体鳍条和鳃丝上形成的“小白点”虽然存在,但是里面已无小瓜虫虫体。为了杜绝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残留,达到上市规格的黑鲷经暂养一月以后再上市出售。

六、小结与体会

刺激隐核虫,俗称海水小瓜虫,隶属纤毛虫纲、膜口目、小瓜虫科,是危害我国乃至全世界海水养殖鱼类最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虫体呈球形或卵形,成熟个体直径可达0.4~O.5毫米,全身有纤毛,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寄生在寄主后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形成肉眼可见的胞囊,因此也称为“白点病”。刺激隐核虫无特定宿主,几乎危害所有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大黄鱼、大菱鲆、黑鲷、红笛鲷、鰤鱼等。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对该寄生虫进行防控,近几年来在福建、浙江大黄鱼主要海水养殖区,海水小瓜虫病暴发频繁,严重影响大黄鱼、真鲷、黑鲷等养殖品种效益,造成上亿元的损失。

由于海水小瓜虫能刺激寄主形成胞囊,因此一般药物很难渗透进去,对其杀灭效果较差。目前已报道的能使用于海水小瓜虫治疗的常见药物为硫酸铜、福尔马林等,但治疗浓度上有较大差异,通常硫酸铜使用剂量为0.5~0.7克/米。。不少学者认为低剂量的硫酸铜不但不能杀死游离海水小瓜虫的孢子,还能促进其形成胞囊,反而会加重病情。国外学者认为,游离铜离子对自由游泳的淡水小瓜虫虫体及寄生在鱼体表的虫体的最低致死浓度分别为0.26克/米。和0.29克/米3,而0.7克/米3的硫酸铜结晶体(即五水硫酸铜)换算成铜离子浓度仅0.13~0.18克/米3,低于最低致死浓度。虽然目前尚未见针对海水小瓜虫的铜离子有效杀灭浓度的确切数据,但是实践经验证实常规硫酸铜浓度(例如0.7克/米3)对海水小瓜虫的杀灭效果较差,因此需提高使用浓度。本防治方案采用1克/米。硫酸铜和O.3克/米3硫酸亚铁配合使用的浓度,是依据以往在育苗过程中对黑鲷、大黄鱼的海水小瓜虫防治经验制定的,实践证明治疗效果良好。

将发病鱼转出原发病塘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尽可能避免小瓜虫在原发病塘大量形成孢子囊,造成后续养殖过程中复发。二是在捕捞过程中淘汰掉感染较为严重的鱼,避免这些鱼体寄生的虫体大量释放,增加其他健康鱼体的感染机会。在小塘进行治疗,可以及时进排水,根据鱼体反应隋况调整水位,从而降低可能因药物浓度过大对鱼体造成伤害的风险。

本防治方案适合在较为封闭性的水体中海水小瓜虫的治疗,例如育苗场、养殖场。但是大部分养殖场并没有闲置的或独立的小塘进行转塘,而且有时候是连片养殖塘暴发海水小瓜虫,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原发病塘进行药物治疗,但是用药时间需要延长,具体情况需要视发病严重程度而定。对于开放性水体,例如海区网箱中养殖苗种、成鱼,在感染海水小瓜虫后往往很难用药物进行控制,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将原来渔排拖离原养殖区,或者将患病鱼运输至水质较清新的水域暂养,但是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