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好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因此,养殖过程中最重要——同样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保持一个对养殖品种来说最佳的水质。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该知道水质中可能对鱼、虾造成影响的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去调控水质,才能逐步将调控水质的水平提高。 1、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对其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有巨大的影响。不同鱼类都有其相对适温范围,总体来说,温水鱼类适应温度的范围要广于热带鱼类和冷水鱼类。常见温水养殖品种适温范围为20~30℃。目前来看,对鱼类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变化。春、秋两季鱼病的发生就可能与水温经常急剧变化,从而导致鱼类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最终导致抗病力降低有关。由于高水温产生低溶氧,因此,一般地,鱼类耐受水温急剧降低的能力要强于耐受水温急剧升高的能力。 许多药物效果都受水温影响。高锰酸钾、硫酸铜等重金属多随水温升高而药效增强,水溶性小的毒物如农药、原油等也随水温升高而增强,而拟除虫菊酯则随水温下降药效增强。 2、盐度: 盐度是水体所有离子的总和。淡水的盐度低于0.5‰,海水的盐度通常在30~40‰之间变动,此外还有低盐度、中盐度以及高盐度的咸水水体。 3、酸碱度: 淡水鱼类最适PH在7.2~8.0之间,适宜PH一般认为在6.5~9.0之间,超过就会导致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如果PH低于4或高于11,鱼类必然死亡。在PH降幅相同时,适应低PH鱼类的耐受性比适应高PH鱼类的耐受性强。使水体含有适量的硬度和碱度是尽可能降低PH产生急剧变动的最佳选择,因为水体PH稳定性主要受水体中HCO3— 和CO32—绝对量和相对量影响。对高产池而言,以水体中HCO3— 与CO32—之和大于50毫克/升,硬度为5~80德国度为宜。 pH降低,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增强,而PH升高,则氨的毒性增强。 4、透明度: 水体透明度与水中胶体物质、悬浮物以及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可见,尽管不能完全代表水体肥瘦,但透明度确实与水体肥瘦关系密切。 透明度是用一个直径30厘米的白色圆盘[萨奇盘(Secchis disk)]进行测量的。测量时,将萨奇盘沉入水中,当到达看不见圆盘的深度,就是被测水体的透明度。 综合生物量和种群组成,养鱼池水的透明度以25~30厘米较为合适。 5、溶氧: 溶氧是养殖鱼、虾健康中最重要水质因子。绝大多数鱼类健康生长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鱼种为7毫克/升。除作为鱼、虾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外,溶氧还可以让水体中有害物质无害化,同时降低有毒物质毒性,最终为鱼、虾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水质环境。 空气中的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受大气压、温度以及盐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气压降低、水温升高、盐度升高,水体中的溶氧降低。例如,在20~30℃淡水中,氧气在水中饱和含量为9.11~7.56毫克/升。 在没有机械搅动的情况下,氧气是通过扩散和光合作用方式进入水体。其中,光合作用是最主要的溶氧来源。所以,水体存在一定藻类对鱼、虾规模养殖来说非常重要。换一个角度说,鱼、虾规模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和残饵也必然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正是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养殖水体溶氧水平才出现昼夜波动现象:日落前水体溶氧量最高,日出前水体溶氧量最低。 但是,水体中的溶氧却并非大部分为养殖动物所利用。据研究,水体溶氧约50~70%为非养殖动物所消耗,30~40%为排泄物以及残饵消耗,8%左右被淤泥消耗,只有5~12%才是养殖动物消耗。如此看来,除去增加水体溶氧以外,减少非养殖动物溶氧消耗也是提高溶氧有效利用率的措施。提高溶氧有效利用率的方法有:清淤和吸污,控制浮游生物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增加水体有益微生物。 6、氨: 养殖水体中鱼类粪便、残饵以及动、植物尸体经需氧/厌氧菌的氨化分解作用生成氨,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亚硝化单胞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杆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硝酸盐最终被水生植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或经过水体交换从池塘排出。所谓反硝化作用,其过程刚好与硝化作用相反,但是,参与两个作用过程的微生物并不相同,反硝化作用是反硝化细菌在起作用。 氨在水体中以两种方式存在:分子氨和离子氨。分子氨对鱼的毒性很大,可以造成鱼类急性中毒死亡,但更多的时候是造成鱼类慢性中毒。通常,日落前是氨毒性最强的时候,因为这时pH和水温最高,因而分子氨的含量最高。此外,盐度越低,分子氨毒性越强。水体中分子氨不高于0.02毫克/升是安全的。 离子氨则被藻类作为肥料利用。绝大多数藻类优先利用离子氨,然后才利用硝酸盐。处于指数生长期且水体PH较低时,藻类优先利用离子氨表现尤为明显。 硝化作用适宜溶氧水平应高于1mg/L,适宜PH为7.8~8.9,水温在5~30℃范围内,硝化作用强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相反,如果溶氧水平在0.15~0.5毫克/升、PH为7~8时,水体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且,反硝化作用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7、亚硝酸盐: 氨会抑制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红霉素和硫酸新霉素等药物也会抑制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诸多抑制最终会导致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升高。长期处于高亚硝酸盐水体,鱼类鳃的颜色会由鲜红色变为棕褐色乃至苍白色,这是因为循环系统内许多高氧载力的血红蛋白已经被亚硝酸盐氧化成低氧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亚硝酸盐在水体的浓度一般不要超过0.1毫克/升。 5.酸碱度(PH):淡水鱼类最适PH在7.2~8.0之间,适宜PH一般认为在6.5~9.0之间,超过就会导致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如果PH低于4或高于11,鱼类必然死亡。在PH降幅相同时,适应低PH鱼类的耐受性比适应高PH鱼类的耐受性强。使水体含有适量的硬度和碱度是尽可能降低PH产生急剧变动的最佳选择,因为水体PH稳定性主要受水体中HCO3— 和CO32—绝对量和相对量影响。对高产池而言,以水体中HCO3— 与CO32—之和大于50毫克/升,硬度为5~80德国度为宜。 pH降低,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增强,而PH升高,则氨的毒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