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早已经成为水产界人人皆知的“秘密”的今天,怎样防、怎么治是养殖户和病害专家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做到控制病害的同时又保证水产品安全?如何遏制有病乱投医的现象?如何更专业地解决养殖户的养殖病害难题? 广大水产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着解决问题的方法,近年来,一套风头正劲的鱼病远程诊疗系统似乎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两台电脑,一台显微镜,外加一根网线,简单的组合搭建起了专家、基层水产技术人以及养殖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2003年开始采用这套系统,到目前全省地级市、重点县及部分药店都配有鱼病远程诊疗系统。”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主任陈文表示。 究竟这套系统有多神奇?它能把水产病害的诊治带向何处? 水产品安全催生“专家门诊” 养殖户怕的是什么?病害毋庸置疑排在第一位。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的鱼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是令人可惜又痛苦的事情。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呈现发病品种多、病害种类多、流行范围广以及病情紧急等特点。很多养殖户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害的时候,迫切需要专家指点迷津,但往往由于空间阻隔,专家诊疗变得遥不可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养殖户想到了所谓的土专家,有时候确实有疗效,但随之而来的是水产品的安全问题。“很多民间土专家宣称能包治百病,其实就是无限加大用药量,这是很不合理的。”陈文说。 正是在这一现状下,才让陈文有了采用这套系统的想法。“当初苏州一家公司找到我们提到这个系统时,我们觉得很不错,就采用了。”对于这种情况,水产病害专家、黄海水产研究所王印庚博士也有同感,“现在养殖面积大,而专家人数又有限,一旦沟通不畅很容易导致病害流行。而专家下去或者养殖户上门的话,往往费时费力,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鱼病远程诊疗系统正好解决了目前水产病害面临的困难,它配有相应的病害图谱以及诊疗方法,只需将病害的特征输入电脑,系统就会自动开出药方。如果碰到疑难杂症,还可以直接将病害症状通过系统传给专家,待专家诊断后再传回给基层技术人员。“鱼病远程诊疗系统不仅让专家和养殖户有了能够直接对话的渠道,同时因为方法得当以及对安全用药的控制,也让水产品安全多了一分保障。” 养殖户只看重疗效 这么好的一套系统,论理说应该受到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欢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笔者采访得知,一些安装有鱼病远程诊疗系统的测报点基本很少用到这套“很管用”的设备。“我很希望通过系统得到专家指点,但有时候我的问题传上去很久都没有回音。”一位接触过这套系统的基层技术人员表示。除此之外,由于缺少相应体制的远程诊疗,使得整套设备成了摆设,有些监测点2007年就安装了该系统,但是使用的次数却少得惊人,“到目前为止,才使用了五六次,后来摄像头坏掉了也就一直没用过。”肇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的简贺君告诉笔者。 而对养殖户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是怎么把鱼病治好,至于是怎么治好的,他们似乎不太关注。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养殖户,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过鱼病远程诊疗,“不知道,能把病治好就行了,其他的我们不关注。”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养了10多亩桂花鱼的养殖户卢剑联说。 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的“漠不关心”,让原本对这套系统抱有很大期望的陈文有些失望,“可能是他们把这套系统想的太万能了,以为能包治百病。但是这套系统目前还只能对一些基本的病害提出解决方案,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技术的进步还要伴随观念的改变。“要让养殖户知道,这套系统首先是监测水产品安全质量,其次才是治病。”陈文说,“那些不注重水产品安全,滥用、乱用渔药的方法看似很管用,但是给水产品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只有当养殖户意识到了这点,他们才会明白这套系统的好处。” 治疗监测并重乃最终目的 鱼病远程诊疗给病害的治疗找到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让病害诊治变得规范、合理。同时,也为以后的水产病害监测预防打下了基础。 “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可以收集病害信息,进行病害统计和追踪调研。”王印庚告诉笔者,“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是病害预报的关键,搞清楚了病害发生的地点、时间、病种等情况,我们就可以对病害进行大致预测。” 相对于养殖户在病害治疗方面对远程诊疗系统的“冷漠”,对于病害的预报却充满了期待,“如果能够和天气预报一样大致预测病害的发生情况,那就好了。” “要做到水产病害的监测并最终做到预报,单单靠远程诊疗系统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提高基层水产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病害的发生情况。”陈文说,“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在规划布局方面也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一般在养殖比较集中和重点县市进行布点,做到一个镇或县都能有一个监测点。” “监测和预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就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达到可以进行水产病害预报的能力。”陈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