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

2024-9-4 16:27|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53| 评论: 0

摘要: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从最初采用较低密度的海水养殖,到高密度的淡化养殖,尽管养殖技术不断进步,但片面地追求高产量,不断地增加放养密度,最终导致了养殖成功率极低,几 ...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从最初采用较低密度的海水养殖,到高密度的淡化养殖,尽管养殖技术不断进步,但片面地追求高产量,不断地增加放养密度,最终导致了养殖成功率极低,几乎造成了整个对虾养殖业的崩溃。现在养殖户已经开始减少放养密度、关注改善养殖环境,但如何合理地权衡放养密度、养殖周期、亩产量和养殖成本之间的影响关系,这里面涉及了众多的理论支撑与日常操作要点。2009年,我们调查了珠三角区域200多份对虾的养殖数据,按放养密度分类后,分析如下:

<从养殖周期来看,放养密度为3-7万尾/亩之间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养殖周期呈延长趋势。
结合第一次的起捕规格,当放养密度小于4万尾/亩时,养殖周期较短,而且第一次的起捕规格较大,平均为41尾/500g,说明了此密度下的池塘水体未得到充分地利用,所以最终的亩产量也是最低的。当放养密度为4-7万尾/亩时,第一次起捕时规格差异不大,平均规格在50-53尾/500g左右,这与市场要求联系紧密,因为一般的对虾出售规格很少小于60尾/500g。
从日增重来看,4-7万尾/亩的放养密度范围内对虾日增重变化不大,趋于平稳,但结合成活率来看,却是随密度上升明显下降,考虑密度与成活率两个因素后发现,存塘虾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4.3万尾/亩,说明了池塘环境能承受的容载量也在此范围之内。
亩产量的变化也可验证上述结论:当放养密度在3-7万尾/亩之间,并且逐步增大时,亩产量随之上升;且当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时,随密度的升高,亩产量的增加更为显著;密度在5-7万尾/亩间增加时,亩产量的增加并不明显。这也说明了单位养殖水体存在一个最适的养殖容量,当放养密度小于最适养殖容量时,随放养密度的增加,亩产量会快速上升;当放养密度超过最适养殖容量后,亩产量变化不大,而养殖周期却延长。
放养密度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池塘饲料的投喂量、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等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养殖周期、成活率、饵料系数和亩产量等相应的变化。在对虾土池养殖中,当放养密度较低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而高密度放养条件下,蓝球藻和裸甲藻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甚至超过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半以上,这两种藻类能分泌毒素抑制其它藻类的生长,这对池塘水质的管理及对虾天然饵料的补充上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为对虾养殖的日常管理造成了困难。
而且,低密度养殖时,水体中浮游植物占优势,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则浮游动物占优势,这是因为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有机污染严重,而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和生物量都会降低,从而引起了水难肥、水质变化剧烈、在天气变化时易发生水变等严重的后果。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放养密度结合苗种质量来考虑,初始放养密度×预计成活率控制在3.5-4.5万尾/亩最适宜。
从养殖成本来考虑,首先,在饲料成本方面,放养密度对饵料系数的影响在调查的数据中表现出不规律的特性。在最低密度下,饵料系数反而比中等密度的池塘要高,这可能受虾的摄食特性及投喂管理的影响。当放养密度在4.7万尾/亩以上时,随着密度上升,饵料系数增加,结合亩产量来看,此密度范围内,放养密度增大时,亩产量的增加幅度较小,但饵料系数的增加却较为显著。从总体养殖成本来看,3-6万尾/亩密度范围内总体养殖成本趋于平稳,超过6万尾/亩时,养殖成本急剧增加。
对于对虾养殖来说,水质环境是决定养殖成功的关键,目前这个观念也被所有的养殖户认同,但是,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去调节水质,很少考虑放养密度和日常操作对水质环境的影响,甚至为了追求高产,而违背自然规律。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每一区域内的养殖池塘都存在一个养殖容量限制,这是影响养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关于影响养殖容量的因素过于复杂,目前还没法一一研究清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实数据的调查分析,找到各个区域的养殖容量数据,从而来指导生产。从珠三角的对虾土塘养殖来讲,我们认为养殖容量是3.7万尾/亩左右,即预计养殖成活率为80%左右时,限制放养密度在5万尾/亩以内,可以保障养殖成活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日增重与亩产量较为合理,而养殖成本也是最低的。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