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三茬养殖模式,是指在两年的时间内三次投苗饲养,三次清塘起捕罗非鱼商品鱼。漳州是福建省罗非鱼可自然越冬的唯一地区。通过前期密养标粗,分级分疏,精心管理,可充分利用养殖池塘水体空间,缩短养殖周期,从而获得更高的养殖产量。该模式已在福建漳州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池塘清整 两年三茬养殖模式要求具备成鱼池塘、苗种培育池、越冬池,在开展成鱼养殖时,需同步培育罗非鱼苗种。池塘条件、池塘清整方法等与池塘主养模式相同。 2、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是两年三茬养殖模式中的关键技术点。培育时投放的苗种要求体色鲜亮,体表有光泽,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具体培育时间、规格、密度要求等如下。 第一茬养殖所需罗非鱼苗种,可在每年11月越冬前由全长3~5厘米秋苗,按6万~8万尾/亩人池培育,要求翌年4月出塘苗种规格全长10厘米以上。 第二、三茬养殖所需大规格罗非鱼苗种,可由当年早春苗或夏季苗培育而成,一般放养3~5厘米鱼苗1万~1.5万尾/亩,培育至14厘米以上。 3、鱼种放养 (1)苗种质量同池塘主养模式。 (2)放养密度当池塘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的鱼种投放,放养顺序同池塘主养模式。 4、饲料投喂 (1)苗种培育阶段:苗种培育阶段放养密度较大,为了确保大部分鱼苗均能摄食到营养充足的饵料,在鱼苗放养前10天,需泼洒适量的豆浆;同时,每天投喂粗蛋白含量35%以上粉状配合伺料,投饵量为鱼体重8%~10%,每天投喂4~5次。根据天气、水质、苗种的摄食等情况适时灵活调整投喂量。 (2)成鱼养殖阶段:两年三茬成鱼养殖阶段的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在28%以上。苗种入池2~3天后开始投喂,早期投饵率为鱼总体重的5%~6%,中期为3%~4%,养殖后期为1.5%~2%,并根据天气、池塘水质条件、鱼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进行投喂管理。 5、水质调控 苗种培育期间要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调节好水质,池水透明度可掌握在30厘米左右,水质维持中等肥度即可;防止水质过肥,因过肥水质易造成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偏低,导致苗种缺氧浮头,继而影响苗种的生长和培育成活率。可在晴天中午水温高时换水或加注新水,每次换水量宜控制在池水总体积的20%以内。 两年三茬养殖有越冬过程。福建地区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水温降至18℃左右时开始进人越冬期。越冬期间水质调控是关键,要求池水的水质清新,透明度宜控制在30~40厘米,溶解氧含量要求3毫克/升以上,水质调控措施如下: ①加深水位。一般水深要求2米以上,保持越冬期间水温稳定在18℃以上,有利于罗非鱼安全越冬,提高越冬成活率。 ②通过合理使用增氧机(参照池塘主养模式)、加注新水、换水等措施保持池水溶解氧充足,谨防缺氧性浮头。 ③定期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或有益菌,以增强水的活力,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可参照池塘主养模式)。 ④保持养殖水体的良好藻相。合理施肥和科学使用微生态制剂,是培育并保持养殖水体良好藻相的两个重要技术措施;同时,还可通过适时增氧和换水等物理方法来调控养殖池塘藻相。养殖水体藻相良好,说明水质稳定,溶解氧充足,水体中各种有益微生物群落合理,而有害微生物及病原菌得到一定的抑制,有利于鱼类的摄食与生长。 6、病害防治 苗种培育池放养密度大,需特别注意病害的防治工作。鱼苗在投料后水质易变坏,容易发生细菌性疾病;而水温较低时易感染寄生虫病,要针对不同情况定期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苗种下塘前需经2%~4%食盐水浸泡消毒3~5分钟,或使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3分钟。 两年三茬成鱼养殖过程的病害防控应采用生态防控技术,一方面改善鱼体自身条件,通过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渔用复合维生素1克和维生素C100毫克,以增强鱼体抗病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发病,抵御病害;另一方面改善鱼体外在环境,通过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氯制剂等药剂改善水质、杀灭病原菌,建立良好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 7、日常管理 两年三茬养殖过程中需同步培育大规格苗种。日常管理应以苗种培育池、成鱼养殖池为主。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水色、透明度和水位变化,严防缺氧浮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检查进出水口设备和塘埂,防止渗漏和逃鱼;做好养殖生产日志,详细记录投料、用药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