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北海由连续阴雨后连续晴天,使得对虾发病率居高不下,排塘如多米诺骨牌,直接导致虾价居高不下。笔者就最近对虾早期发病流行症状及病原进行探讨。 一、发病对虾症状:空肠空胃,肝萎缩,白体红须红尾 1、空肠空胃:养殖过程中,提䉕、游塘、伏边的对虾,可观察到病虾胃和肠道是空的,没有饲料或其他颜色食物,发现空胃后就出现慢料现象。 空肠空胃原因分析:①蜕壳期体弱发病。正常蜕壳速度快,溶氧充足,可见肠道少量断节、不空;而不正常的蜕壳,由于水环境差、缺氧或者对虾体质差,出现对虾生理性缺氧的现象,体内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呼吸速率提高,对虾开始出现吸排水现象,把胃和肠子排空,而蜕壳未完成时或者刚蜕完尚未吃料,肠道和胃均无食物。 ②弧菌也是导致对虾空肠空胃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病后体内及肠道弧菌含量高,产生的肠毒素有腹泻作用,此时空肠空胃的对虾放入浅水桶内静养,投少量饲料,能观察到时而吃饱,时而排空的现象。 注意:空肠空胃不一定是发病,容易造成误诊,有些是小问题却大用药,导致养殖成本加大,甚至乱用药后反而出问题,建议结合其他现象进行诊断。 2、肝萎缩:发病症状分前中后期,肝小管轻微萎缩,观察发病对虾,表观肝胰脏大小正常,甚至有些肿大,镜检出现少量葫芦状;中期萎缩,葫芦状萎缩增多,肝小管内已无液化食物,开始发白变小;后期葫芦状严重萎缩,吸收细胞几乎不见,肝小管坏死成树根状或者糜烂状。 肝萎缩的原因:①慢性病,对虾得病不蜕壳不吃料,要消耗体内储藏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肝胰脏吸收细胞和侏儒细胞储蓄的营养物质; ②急性或亚急性病,病毒或者细菌寄生导致肝胰脏细胞溶解,导致肝萎缩; ③中,药毒素,藻毒素,肠道酵解有毒物质后产生的毒素,甚至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不合理,原料问题如饲料植物性原料的替代日益流行,抗营养因子去除不完善,导致对虾肝管消化液消耗过多,而吸收不足,大量营养排出水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蓝藻,蓝藻的肝毒素也可导致肝萎缩; ④气泡病,物理损伤,过饱和的气体进入肝胰脏,气体直接造成的物理损伤导致肝萎缩。 3、白体、红须红尾:白体是简单的肌肉损伤,严重的坏死不可恢复,活虾或刚死亡对虾白体,通常认为应激或气泡病均可造成。因为应激或气泡病导致气体堵塞对虾血管,导致血浆通过有间断期,组织或细胞因得不到及时的供应出现坏死,溶藻弧菌容易在坏死的肌肉上继发感染。 水体缺氧或者生理性缺氧均可造成红须红尾,同样气泡病的阻塞作用也是导致生理性缺氧的原因之一。白体与红体之间的区别是对虾色素是否扩散,因为红体颜色为甲壳红色素扩散,溶血后血蓝蛋白析出的铜跟血浆有机物形成红色的有机化合物;白体则为肌肉蛋白变性后发白,体表壳上有色素扩散多非红色。 二、病原检测 1、病毒病病原:2014年白斑病毒检测率相当高,单我个人5月份送公司研究所13个发病对虾样品做PCR检测,7个检测出白斑症病毒。白斑病毒病症状不太典型,虾体微红,肝脏模糊,空肠空胃,红肝、红胃、红肠,红尾不明显;吃料或应激后一跳就死,游塘或“偷死”等。头胸甲白斑症状少,少量虾还有。 据利洋公司研究所数据来源:药店送南美白对虾样品病毒检测统计2014年5月1日~2014年5月26日 其中广西高于平均水平,达到43.23% 2、细菌病病原:通过TCBS弧菌培养基,检测发病对虾肝胰脏和肌肉,2014年及2013年检测多为溶藻弧菌,结果明显与国内主流观点不完全一致。弧菌是机会致病菌,多为继发或并发感染。部分客户单纯通过针对细菌进行治疗,有能治愈不再偷死,但是概率不足一成。 3、环境病:气泡病,对虾体内气体太多,气体对鳃、肌肉、肝胰脏、血管等组织造成损伤,全身发白浊、腹节节节白、尾巴尖白浊、鳃发白肿鳃、体内(壳下、肌肉)看见气泡,之后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烂尾、烂眼、黄鳃、黑鳃,诱发病毒病急性死亡。气泡病发病流行特点:雨过天晴,尤其是升温快和阳光强烈,北海常见雨后晴3天多发病;水质突然变浓时发生;特别倒藻以后或杀虫以后2~4天发生;增氧机开的太少时易出现;多白天发生(中、下午最常见); 案例一:典型气泡病 竹林某老板,15亩养殖南美白对虾,放苗30天,80万苗,6台增氧机,5月14号以前吃料正常,盐度千分之五,阳光猛烈,上午使用某解毒产品后肥水,水色变得漂亮,下午2点出现少量对虾游塘(见图),塘中空䉕出现大量死虾(见图)。检测水质数据如图:pH值=9.5,氨氮、亚硝酸盐无(水色本色,非试剂产生),17点32分溶氧仪测得数据如图,底部水溶氧10.79mg/L,饱和度153%,气压1000hpa。游塘对虾如图所示空肠空胃、肝萎缩、红须红尾。镜检肝胰脏萎缩,鳃肿轻微黄鳃。使用“速解安”及“超维C”后30分钟后溶氧下降到9.10mg/L,温度32.6度,游塘虾减少。第二天仍有少量游塘,继续按气泡病处理后,第三天没有继发感染细菌或病毒,逐渐恢复吃料,回归正常。 案例分析:阳光强烈,用了解毒及肥水产品后,藻类繁殖速度加快,水体溶氧越来越高直至过饱和。随着温度升高,溶氧及氮气等过饱和溢出成气泡,气栓对鳃部损伤后,鳃部组织血管通透性变化,造成鳃肿、生理性缺氧游塘。气泡病特点就是中午、下午游塘,而且溶氧过饱和,因设备所限制这里也不排除其他气体是否超饱和。 案例二:气泡病诱发病毒病 2013年尾造浙江某老板标粗过塘,子塘肥水嫩绿,母塘因虾苗密度大,亚缺氧水色浑浊,通过放闸冲水过塘100万苗,母塘稍微退料,子塘颗料不吃,直接红体死虾。如图技术员到塘检测:pH值=9.2,氨氮亚硝酸盐均无,溶解氧检测超过10mg/L,镜检藻相为绿藻,对虾下午游塘,死亡率高。第二天排塘,而母塘最终养殖到43条抓虾。通过固定子塘病虾寄往研究所检测白斑症病毒呈阳性。 案例分析:子塘肥水过量,藻类旺盛,母塘水体稍微缺氧,过塘后,对虾直接溶氧过饱和,造成了损伤,诱发携带的病毒病。而母塘对虾并未诱发病毒增殖,能顺利养殖到成功。 探讨发病情况:发病对虾因体内损伤,导致抵抗力下降,而伤口给予生物性病原打开方便之门,如弧菌是机会致病菌,含量高未必发病,但是继发感染就势如破竹了;又如病毒,携带病毒的虾,不一定养不出来,取决于病毒含量的高低,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能力发挥的寡弱,发挥得强能压制住病毒,发挥得弱则病毒增殖爆发。当然这些都是平时养殖过程中需要预防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而真正要重视的元凶是“气泡病”,来自水体的各种过饱和的溶解气体,氧气、氮气等,直接损伤对虾,造成“内伤”,诱发病毒病及继发感染细菌病,造成早期死亡。自然中气泡病也常见,如水库泄洪冲击,赤潮,封冰条件下等养殖环境都有,而自然海域为什么少见,主要是水体大,水深溶解度提高饱和度下降,还有就是没有人给海洋过量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