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鳃”病的发生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随着出血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趋势,治疗难度也在增加。 在水温20℃—27℃时,水环境污染影响增加、池塘底质恶化,加上平时饲料摄入蛋白高,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的大红鳃病主要是由营养性烂鳃、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症及应激等引起的并发症状。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鱼的摄食量也无明显的减少。 发病中后期的具体症状有: 1.鳃部水肿,出血呈现鲜红色,而一般正常鱼鳃呈现暗红色。 2.解剖病鱼,最明显的症状是肝脏拌点状出血,严重时呈现花斑状,老板姓称之为“花肝”,伴有腹水(空气接触后呈现果冻状)。 3.发病后期,病鱼在水面以及池塘四周特别是避风处浮游无力。 4.病鱼死亡后大多体表完好,少数有鳍条基部、体表出血的现象,尾期以及各鳍条末梢发白。 5.停止摄食,大量死亡。 治疗建议 应着重改善水质,不可盲目内服药物。鲫鱼大红鳃的水质都不会很好,在发现大量病发时,饲料基本不吃,即便使用内服药物,鲫鱼也难以吃下;还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加重鳃的负担! 【小鱼建议】 1.外部从增氧、改底、调水入手,改善鱼的生存环境。当水体环境变好时,腮部的负担会减少,相关危害也会下降。建议首先使用聚维酮碘等不刺激的对水体进行消毒,而后使用泼洒姜,减轻应激反应。 2.而后降低饲料投喂量,并配合内服药品,建议中西结合,事半功倍。如盐酸多西环素或氟苯尼考、三黄散、板黄散、补充维生素等(如鱼病康套餐2套+板黄散2包+血草1包+多维1包拌料10kg),连续喂5天。 【注意事项】 1.不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比如氯制剂、杀虫药。聚维酮碘效果好,刺激性小,是首选药物。 2.尽量不要有换水、动网等刺激性动作。 3.如果出现内服外用效果差甚至死亡增加,就要考虑是不是有其他疾病并发,比如鳃出血、孢子虫等。 4.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恶化加速死亡,可使用EM菌调节水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