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养模式一般以罗非鱼为主,搭配其他品种;混养模式没有指定一个主导品种,罗非鱼可与家鱼、凡纳滨对虾、淡水白鲳等品种混养。主养和混养模式中搭配的养殖品种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维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有利于提高池塘自身净化能力,如混养的鲢、鳙等可以滤食浮游生物、合理控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并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和天然生物饵料,提高养殖产量;而套养的肉食性鱼类如淡水石斑等,可清除罗非鱼养殖过程中自繁出的小苗,避免影响商品鱼的产量和规格,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1、池塘清整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排干池水,清除淤泥,清除池中水草、青苔以及池边杂草等,用生石灰75~100千克/亩化浆消毒,暴晒塘底约10天再进水,5~7天后经试水安全即可放苗。 2、苗种放养 (1)苗种质量:应选择有资质苗种场生产的苗种,要求放养鱼种体表光滑,体色鲜亮,并具有与成鱼相似的斑纹;体形正常,鳍条和鱗被完好无损;规格整齐;同一规格的鱼苗合格率不得低于90%;伤残率与畸形率均低于0.2%。 (2)放养时间:当池塘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开始放养罗非鱼苗种,福建地区一般在4月份放苗种。鳙鱼、白鲢、草鱼、鲫鱼、鲤鱼等苗种在池塘毒性消失后即可放养;而淡水石斑鱼、乌鳢或鲈鱼等肉食性鱼类需在罗非鱼苗种入池一个月后再套养;罗非鱼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时,应先投放虾苗再放养鱼苗,一般在虾苗放养半个月左右后,再投放罗非鱼苗种;罗非鱼与淡水白鲳混养时,淡水白鲳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再放养。 (3)放养规格:罗非鱼鱼种放养规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早春苗培育至4厘米以上的当年夏花苗,另一种为8~12厘米的越冬苗种。 (4)放养密度:罗非鱼主养模式中,苗种放养密度范围一般为2000~3000尾/亩;与家鱼混养模式中,罗非鱼苗种放养密度一般为1000~1500尾/亩;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模式中,罗非鱼苗种放养密度一般为800~1200尾/亩;与其他鱼类混养时,罗非鱼苗种放养密度一般500~1000尾/亩。 3、饲料投喂 以投喂颗粒配合词料为主。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在26%以上。鱼种下塘2~3天后开始投喂粉状配合饲料,投喂时间在每天8:00~11:00和14:00~16:00。每天投喂3~4次,每次30~45分钟,开始时沿着池塘四周投喂,以后每天逐步向饲料台靠拢投料,待80%以上的鱼集中到饲料台周围,即可定点投喂。 罗非鱼规格达50克/尾以上时,改投颗粒饲料,鱼种规格、投喂量、投喂次数。 饲料投喂需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并根据鱼类活动、天气、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使用的饲料必须符合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饲料添加剂符合《饲料和伺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 4、水质调控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对养殖池水水质进行检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通过不同方法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肥、活、嫩、爽,维持水体适宜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量一般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pH范围7.0~8.5,氨氮含量小于1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1毫克/升,分子氨浓度小于0.02毫克/升。 水质调控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 (1)合理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调节水质:当池水氨氮含量较低时,可使用生石灰调节池水酸碱度;池水氨氮含量高于1毫克/升时,慎用生石灰,以免加大水体分子态氨的毒性。一般情况下,水温和pH越高,氨氮毒性越强,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高温季节、当池水pH高于9时,容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在水体pH值小于7时,每亩(水深1米)泼洒生石灰水(生石灰7.5~15千克)调节。另外,可根据池水水质情况适时泼洒0.3毫克/升二氧化氯,起到预防性消毒和改善池水水质的作用。 (2)科学使用增氧机:每2~6亩配备1.5千瓦增氧机1台。科学使用增氧机可增加水体溶氧量,消除水中有害气体,促进水体对流交换,改善水质条件。 增氧机使用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前早开,鱼类生长季节坚持晴天每天中午开的原则。 增氧机运转时间: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施肥、天气炎热、面积大或负荷大,开机时间长;不施肥、天气凉爽、面积小或负荷小,开机时间短。 (3)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通过使用EM复合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微生态制剂,可有效地降解池塘水体中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藻类及致病菌等的滋生,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既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又能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达到水产养殖过程节能减排的目的。 微生态制剂使用前应先净化水环境,杀虫、杀菌,以减少这些有益微生物的天敌和竞争者,以便其使用后能迅速成为优势种群;杀虫、杀菌3天后再用微生态制剂,用后一般3天内不换水,或尽量少换水。每个厂家生产的微生态制剂的菌群数量不尽相同,使用剂量需参照说明书执行。各种微生态制剂主要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见表5-7。 (4)加注新水、换水维持池塘水位,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增加水体溶氧量。 (5)培育并保持养殖水体良好藻相:育藻肥水是水产养殖中培养优良养殖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通过合理施肥、科学使用微生态制剂、适时适量换水等措施,培育养殖水体良好藻相,既可稳定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还可作为鱼类的天然生物饵料,提高养殖效益。 5、病害防控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控制原则。主要措施有:一是在鱼种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泡鱼体30分钟进行消毒,苗种入池时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二是不投喂发霉、变质的伺料,以提高鱼体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是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加注新水或换水等措施调控水质;四是在高温和鱼病易发季节,根据发病规律定期投喂添加维生素C等药物的饲料;五是定期泼药预防,疾病发生时对症下药,不滥用渔药,杜绝使用国家禁用渔药。 6、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水色、透明度、水位变化,严防缺氧浮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检查进出水口设备和塘埂,防止渗漏、逃鱼;建立养殖生产日志,每天记录天气、水温、投饵量、用药情况等。 7、起捕 按“捕大留小、轮捕上市”的原则,对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可先行起捕,做到均衡上市;当成鱼体重90%以上达上市规格时即可全部起捕。水温低于14℃时应及时清塘起捕。出池成鱼休药期应严格按照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质量应符合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渔药残留限量》、GB18406.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