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开始,鱼、虾、蟹进入生长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该季节同时也是水质易变、病害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必须提早加强预防。现就当前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提出如下建议,请各生产单位及养殖专业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注重池塘生态环境营造 池塘是鱼、蟹生存栖息的场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是促进其又好又快生长的关键。 进入5月,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鱼类摄食明显增加。此时,应注重水质、水位的调节,扩充水生动物水体活动空间。一般养鱼池塘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将水位逐步提高到1.5~2米;养蟹池塘水位则控制在0.4~0.6米。加注新水时,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养鱼池塘水色以黄绿色或油青色为好,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养蟹池水可适当清些,将透明度控制在35~40cm。 若发现养鱼池塘水质老化或偏酸性,可在注入新鲜水后,再使用20~3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将pH调节到6.8~8.0之间。同时,每隔10~15天使用EM菌、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一次,充分降解有机物,减少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促进菌相、藻相平衡,有效改良池塘水质。 如发现养鱼池塘透明度过大,水质清淡,应适当施肥。施肥坚持“看水施肥、量少次多”的原则,可使用生物肥水王(内含有机物、氮、磷、氨基酸、微量元素、有益微生物等)或磷肥,每次每亩3-5公斤,以确保水质肥、活、嫩、爽。养蟹池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施用生物有机肥或磷肥,适当降低透明度,以抑制清泥苔过度生长繁殖。 5月下旬开始,必须加强养蟹池塘的水草管理,尤其是伊乐藻。随着温度升高,蟹池内伊乐藻生长过旺,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是需在池塘中每间隔6~8米,整行拔去,留3~4米的通风沟,将伊乐藻的覆盖面控制在池塘面积的40~50%。二是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应及时做割梢处理,割去水草总长度的30~50%,防止7~8月份大面积败草污染水质。三是应及时定期使用“氨基酸护草肽”等物质,促使伊乐藻根系发达,抑制长度生长,使其茎干变粗,叶片发绿,提高其生命力。 二、科学投喂饵料 鱼、蟹池塘投喂饵料应严格遵循“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看”(看天气、看水质、看季节、看吃食情况)原则,以充分提高饲料利用率。尤其是6月份“梅雨”季节,天气温度变化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投喂量。 常规鱼采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饲料蛋白含量应在25%以上。一般每日投喂三次,上午8-9点投喂一次,下午1-2点投喂一次,4-5点投喂一次,日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左右,以半小时吃完为宜。 河蟹6月份开始应逐步从动物性饵料投喂为主向植物性饵料为主过渡。每日投喂两次,以傍晚投喂为主。一般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以2~3小时吃完为宜,具体视吃食情况而定。 三、尽早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5月下旬开始,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草青鱼“赤皮、烂鳃、肠炎”、车轮虫等流行病将呈高发态势。我们应及早采取措施。 一是进行水体杀虫、杀菌预防,采用先杀虫后杀菌的原则。单养鱼塘杀虫采用0.5ppm90%的晶体敌百虫或0.03ppm氰戊菊酯或0.15ppm的10%甲苯咪唑溶液等全池泼洒。鱼虾蟹混养池塘可采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全池泼洒。杀虫后间隔3-4天,再用8%的溴氯海因0.3-0.4ppm或0.2-0.3ppm二氧化氯或0.3-0.4ppm强氯精或0.4-0.5ppm聚维酮碘等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性疾病。专养蟹池使用0.7-0.8ppm60%硫酸锌全池泼洒(避开脱壳期间),预防线毛虫的发生。杀虫后间隔3-4天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或复合碘等药物,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除上述外用药外,针对暴发性出血病一般还需采用内服的方法进行预防。内服药主要为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新诺敏、维生素K3粉、三黄粉、加减消黄散等,可搭配使用,一般为中药加西药加维生素K3,药物浓度具体见标签说明。预防可连服2~3天,治疗3~4天为一个疗程。但喹诺酮类不能与抗生素合用。 二是营造良好养殖水体环境。在池塘杀虫杀菌后3天,及时使用EM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抑制池塘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促进菌相、藻相平衡。 三是在鱼、蟹配合饲料中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3、甜菜碱、β葡聚糖等微量元素,增强鱼蟹体质。同时,鱼类还可定期内服有益菌,如EM菌、吞噬细菌,改善肠道小生态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自身免疫能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加强日常管理 平时,加强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注意观察鱼、蟹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注意水质变化。水中如有饵料残渣、污物要及时捞去,以免污染水质。遇大风大雨天气要加强巡塘,防止发生池埂坍塌、防逃板被刮跑等特殊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