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藻毒素的种类及危害 1、赤潮毒素 主要由赤潮生物甲藻、裸甲藻和夜光藻产生的藻毒素。裸甲藻和甲藻能分泌化学成分十分稳定的甲藻毒素,这些毒素可分为神经性贝毒甲藻素、麻痹性贝毒素和溶血性贝毒素,对动物的心肌呼吸和神经中枢起阻碍作用,或具有溶血作用。夜光藻是一种危害很大的有毒赤潮藻类,它主要是分泌神经毒素,对鱼虾的呼吸系统有毒性和抑制作用。有夜光藻的水体,一般都会伴有荧光弧菌等病害,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引起大量偷死,最后失败排塘。 2、蓝藻毒素 主要由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颤藻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一般产生并存在于蓝藻细胞内,当蓝藻的细胞衰老、死亡和破裂时才会释放到水中,不仅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同时在肠胃中生存,是造成对虾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的直接原因。对虾养殖前期,虾苗吃到藻毒素则中毒,吃料下降甚至不吃料、靠边慢游、肝胰腺发生病变,然后大量死亡。养殖中后期,池塘发生“倒藻”或人为灭藻,有毒有害藻大量死亡,藻毒素形成威迫,随后继发病原病菌,对虾出现严重偷死。 二、藻毒素产生的原因 1、海水富营养化 赤潮毒素和蓝藻毒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海水富营养化,表现在两个方面:(1)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毒素和蓝藻毒素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2)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是诱发有害藻类的原因之一。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的配合饲料和活鲜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体,大排大放后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 2、倒藻产生藻毒素 由于气候突变,人为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时机不把握好,换添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添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药杀藻等原因造致“倒藻”。发生倒藻时,水体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藻类死亡溶解氧下降、二氧化碳增加、PH值下降、大量死藻的分解会加大氧消耗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而池塘本身的自净细菌不能及时分解大量死藻,藻毒素不断累积。造成短时间大量藻毒素快速释放,给鱼虾造成严重影响,处理不好会造成大量中毒死亡。 三、控制藻毒素的措施 1、控制虾池外源营养物质的输入,减少内源的营养物质负荷抑制有害藻的生长。首先要控制对虾放养的密度,做到科学投料;其次是改变传统的肥水方式,少施有机肥,合理施用生物肥,主动控制少藻和不倒藻;再者是引进富含硅藻、绿藻水,加快培育绿藻和硅藻有益藻类成为优势藻类来有效抑制有害藻的生长,减少藻毒素的产生。 2、根据食物链原理,合理适量混养滤食鱼类。蓝藻是鲢鱼、花白鲢等食性鱼类很好的天然饵料。淡水或低位池养虾,进行鱼虾混养发现,对一些老的水体或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养殖水体可以投放鲢鱼、花白鲢鱼虾混养,能够对蓝藻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3、定期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通过生态竞争,及时降解进入水体中的有机耗氧,净化水质,平衡藻相和菌相。 4、利用甲藻和蓝藻对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弱的特点,采用经常换水的方法,抑制有害藻的繁殖,防止蓝藻水华的形成。对于早期的蓝藻水华,换新水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发现倒藻时一定要及时换水。 5、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是去除有机磷。 6、以藻治藻。蓝藻分解精—A、是从蓝藻里提取蓝藻素,经过生化合成投放水中三个小时生成蓝藻酶,蓝藻酶和蓝藻接触后迅速相吸并包裹,经酶化分解、断裂、沉入水底转化为有益微生物,分解中不吸氧离子、不耗氧、不产生藻毒素、不分解其他藻类。以藻治藻,是当前治理蓝藻中效果最好、最环保、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7、用化学制剂灭藻不可取。用化学制剂如:硫酸铜、高锰酸钾、消毒剂治理赤潮生物和蓝藻效果好、见效快、且简单易行,但对环境的负作用较大,往往对养殖动物造成伤害作用。硫酸铜在水中溶解后产生硫酸根离子,在缺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毒素,对鱼虾产生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和缺氧死亡,建议不要使用硫酸铜和化学制剂来灭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