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三大病害介绍及防控措施

2024-7-31 17:10|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13| 评论: 0

摘要:   在前些年的异育银鲫养殖中,养殖户最怕孢子虫病,治愈率较低,后来大红鳃出现,直至近年的鳃出血暴发,这条鱼的养殖已经越来越难。笔者对这三种对异育银鲫影响最大的病害统一做一介绍,并提出部分防控建议,供业 ...

  在前些年的异育银鲫养殖中,养殖户最怕孢子虫病,治愈率较低,后来大红鳃出现,直至近年的鳃出血暴发,这条鱼的养殖已经越来越难。笔者对这三种对异育银鲫影响最大的病害统一做一介绍,并提出部分防控建议,供业者参考。

  江苏是水产大省,几乎每个市都有自己主推的水产养殖品种,摸索了不少成功的养殖模式,比如连云港主要养殖泥鳅以及鲤鱼、南美白混养;徐州主要发展观赏鱼产业;泰州兴化的河蟹在全国举足轻重;扬州的罗氏沼虾异军突起;淮安宿迁的河蟹、小龙虾生机勃勃;苏南的河蟹等等都颇具特点,而盐城地区则主要养殖异育银鲫,产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以大丰、射阳为主产区,辐射周边的滨海、响水、建湖、东台、海安等地,养殖条件好,亩产高,各种配套环节齐全。前些年,不少盐城养殖户因为养殖异育银鲫积累了巨额财富,身价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在前些年的异育银鲫养殖中,养殖户最怕孢子虫病,治愈率较低,后来大红鳃出现,直至近年的鳃出血暴发,这条鱼的养殖已经越来越难。笔者对这三种对异育银鲫影响最大的病害统一做一介绍,并提出部分防控建议,供业者参考。

  一、鳃出血、大红鳃、孢子虫三病的基本情况

  1、鳃出血

濒死鱼鳃部出血

  盐城地区的水产养殖约从2009年开始出现鳃出血,2011年左右开始大规模暴发,发病鱼种为鲫鱼,同塘其他鱼不发病,发病鱼规格自水花到成鱼都可发病。发病时间自3月底开始,11月后发病减少,冬季有零星死亡。此病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后处理不当,有全池死亡的可能。

  主要症状:濒死鱼离群独游(但是此种现象较少),全身发黑,各鳍条末端发白,最典型特征为死亡的鱼鳃盖上有一红点。检查濒死鱼,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颌、胸鳍基部点状充血,部分鱼有身体出血现象,病鱼捞出水面后,鳃部即开始大量出血。解剖发现,内脏粘连,肝脏充血严重,部分鱼有黄色半透明腹水,发病池塘鱼摄食亢奋。经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确定病原为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鱼疱疹病毒2型)。目前发现鳃出血病的病症跟温度有关,在非病毒最适温度区,此病不表现出明显病症,需细心对待。

  2、大红鳃

鲫鱼患大红鳃

  此病的流行时间为上半年的5-6月和下半年的9-10月,发病鱼种为鲫鱼、草鱼、鲤鱼、鳊鱼等,濒死鱼离群独游(此种现象较多),全身发黑,各鳍条末端发白。检查濒死鱼,眼球突出,鳃丝鲜红(拿出水面几秒后颜色即开始变暗),全身无充血及出血现象。解剖发现,内脏粘连,肝脏充血严重有黄色半透明腹水。因此,对于此病的诊断需在塘边,送诊易误诊。

  3、孢子虫

喉孢子虫引起的死鱼

  目前在苏北地区发现的对于鲫鱼有危害的孢子虫有5种,分别为寄生在鳃部的异型碘泡虫、寄生在肝脏的吴李碘泡虫、寄生在喉部的洪湖碘泡虫、寄生在体表的鲮单极虫和寄生在背部肌肉的晶状缝碘泡虫(此处需感谢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章晋勇在苏北地区孢子虫分类、鉴定、防控上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其中一些虫体危害不大,如异型碘泡虫主要危害幼鱼,对成鱼危害很小,鲮单极虫主要影响生长,致死率不高,但其他3种孢子虫有着较高的致死率。

  二、2015年的发病情况及下一步病害研究方向

  1、发病情况

  鳃出血:2015年上半年首次监测到异育银鲫鳃出血病为4月6日,水温19℃;下半年首次监测到发病在大丰建丰农场,时间为8月16日,水温28℃时暴发。

  大红鳃:2015年上半年大红鳃首次发现时间为5月9日,水温22℃;下半年首次发病时间为8月24日,水温26℃。

  孢子虫病:2015孢子虫病下半年发病率高于上半年,特别是下半年台风后,超过80%鲫鱼养殖面积的鱼种养殖池发生喉孢子虫、腹孢子虫,监测到3口池塘(射阳县芦苇开发公司、洋马北大荒渔场、射阳县东方村4队渔场各1口)死亡量超过70%。

  2、下一步病害研究方向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鲫鱼重大病害特别是鳃出血病的发病及危害程度与环境胁迫息息相关。根据调查,安装底层微孔增氧、旋转式投饵机,投喂浮性饲料的池塘发病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池塘,传统池塘中尤其亚硝酸盐高、溶氧低的池塘更易暴发。因此,研究环境胁迫对于异育银鲫重大病害的影响应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笔者所在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测到两口池塘注射由浙江某研究所制作的组织浆疫苗,其中位于旺阳公司的池塘在注射疫苗后半个月内即开始发病,死亡量超过全池总量的60%;位于达阳公司的池塘在注射疫苗后25天开始发病,死亡量约30%(发病后不久卖鱼),佐证组织浆苗对于鳃出血的免疫效果不佳。

  对位于某地区的鱼种培育池监测中发现,有14口池塘均从扬州渌阳湖毛姓育苗户处购进苗种,14口池塘均发病,最小发病规格约5cm左右,通过相关途径了解到其他地区从此处购进的苗种也发病。这是否提示,鳃出血病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2015年鳃出血病危害程度低于2014年,养殖户发现鳃出血后及时卖鱼,造成损失较小。鳃出血流行于射阳、大丰、东台、海安、兴化等地,2015年以大丰所受危害最为严重。监测其首次发病水温为19℃,大丰建丰农场发病率92%(监测26口池塘,24口发病,死亡量超千尾的超过50%),而且2015年鲫鱼主要病害流行特点是交叉感染严重,下半年鳃出血、喉孢子虫、大红鳃甚至三种疾病一起暴发的池塘很多。因此,异育银鲫并发症的研究应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因捞死鱼来钱快,利润高,投入低,现在甚至在养殖集中区已有捞死鱼协会成立

  三、异育银鲫养殖瓶颈来得如此之快的原因

  一是种质退化。水质的恶化,亲鱼的减少,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异育银鲫种质资源的退化,从而易发生疾病。部分小的育苗场没有用兴国红鲤作父本与异育银鲫杂交繁育后代,而是使用了普通的鲤鱼。部分养殖场可能将体弱及受伤的鱼作为亲本使用,直接导致苗种质量下降。如螃蟹的育苗中,不少育苗场使用2.1-2.3左右的公蟹,1.9-2.1的母蟹作为亲本,在持续的选育条件下会导致螃蟹个体偏小。

  二是药物的盲目使用。某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向养殖户兜售国家禁用的原粉等药品,长期大剂量的添加原粉,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鱼的体质下降,易感染疾病且寄发细菌感染。某些不明成分的杀虫药盛行,可能对于鱼的鳃部及鱼体的刺激性较大,易诱发疾病;此外,不正确的预防观念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三黄、大蒜素等造成鱼体肠道菌群失调,易发疾病。我们对部分杀虫药做过跟踪,如一些厂家杀锚头蚤的特效药物,使用后鳃丝鲜红,部分池塘用药后直接暴发大红鳃,其对鳃部的刺激可见一斑。

  三是不正确的投喂理念。部分养殖户急功近利,超量投喂高蛋白饵料,导致池塘底部残饵及粪便沉积,池底酸化,易滋生细菌,感染疾病,再者鱼类肝脏负担较大,也易滋生疾病。在现实中,不少养殖户在自加工料时仍会超量添加喹乙醇、黄霉素等促生长药物。某些养殖户的草鱼料中忽视胆碱类的添加,都会导致体质下降,疾病发生。

  四是对于死鱼的处理不正确。发病死亡的鱼并没有被深埋,部分新鲜的鱼可能被加工后用保鲜膜包装进入超市,部分腐坏的被商人收集后用于鱼粉加工,再返添加于饲料中,增加了鱼病传染的机会。因为捞死鱼来钱快,利润高,投入低,现在在养殖集中区甚至已有捞死鱼协会成立,并进行公司化管理了。

  五是水质调控不到位。部分养殖户仍坚守传统的“半月一杀虫,半月一消毒”的理念,忽视了水质调控,导致鱼发病时治疗困难。根据对普通养殖户做过的调查显示,80%以上养殖户认为维生素越甜越香,质量越好。完全凭直观感受理解药物的好坏,不少养殖户不知道芽孢杆菌在使用时应提前增氧处理,在粉剂芽孢使用时甚至放在船舱浸泡四天后进行活化;另有不少养殖户在水质清瘦时使用芽孢杆菌,都是有问题的。

  六是放养密度高。异育银鲫亩产可达2500斤,如此高密度的养殖在创造更高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鱼病发生的机会,易形成一些暴发性鱼病的流行。养殖品种也过于单一,抗风险能力小,一旦鱼价下行或者疫病暴发时,损失惨重。

  七是从业人员门槛过低。不少非专业出身的人员进入行业,简单粗暴的培训后即开始服务养殖业。今年在笔者带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有一个2000亩水面的养殖户对一个刚刚大学二年级,专业知识刚开始接触的学生非常相信,言听计从,让人很是惊讶。此外,同一种疾病,养殖户请求8个水产技术员帮助诊断,可能会得出3-4种不同的病因及处理措施,让养殖户无所适从,最终选择相信自己。

  八是小型饲料厂林立。自加工饲料厂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批的养殖户,但是小型饲料厂可能存在原料质量得不到保障,饲料配方不够科学,制造器械不够先进,原料药等违纪药品随意添加等情况。

  四、如何突破病害,提高养成率

  对于鳃出血的流行,一是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搞清楚此病的病因,发生情况,感染途径,为寻找治疗方法做好基础研究;二是从疫苗方面着手,可以尝试做一些弱毒疫苗免疫亲鱼,让水花获得母源抗体,增加鱼体自身对于此病的抵抗;三是严格管控病死鱼,坚决进行深埋处理,不可让病死鱼再流回饲料中;四是严格管控鱼用药品,加大对违禁药品、人用药品、原料药及假药的打击力度,引导养殖户合理、规范用药;五是及时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对于投饵量的控制、养殖品种的轮换、水质的调控进行引导,让养殖健康化;六是寻找替代品种或转换养殖模式。在发病塘口考虑养殖其他鱼种,进行品种的轮换来减轻此病的流传;七是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指导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法律意识,降低违法用药的主观能动性。

  2011年鳃出血病原还没有确定前,笔者尝试对此病做过治疗,当时不清楚具体病原,因此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青霉素+诺氟沙星+病毒灵共同拌饵投喂,外用腐植酸钠一次,后用优质碘两次。在射阳的射阳港养殖区池塘效果非常明显,控制率百分之百,有3口30亩的池塘,原本每天死鱼3000尾左右(规格0.5斤),用药后4天,死亡量降至10尾以内,一度造成盐城境内的病毒灵、青霉素脱销。但是2012年、2013年复制相关方案,效果甚微。后在相关基础研究(江苏省淡水研究所鱼病室研究员薛晖团队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我们考虑通过削弱传播途径的方法对此病进行控制,如用具收敛功能的五倍子末配合盐一起泼洒,大多数情况下,死亡率会降低,主要是由于五倍子清除了体表过多的粘液,而此病可通过粘液传播。建议养殖户朋友在池塘发病后,不要随意用药,可通过短暂停料(降低鱼类接触),改善水质(切勿使用好氧制剂)等方法稳定病情,待温度变化后,病情可大为好转。

  对于大红鳃的治疗,很多养殖户仍然非常恐惧。不少养殖户使用我们推荐的方法后仍得不到治愈甚至病情加重,这其中主要要考虑药品质量问题。目前来看,相关部门缺乏对于水产药品的监管,即使有监管,也不甚严格。比如碘制剂,每500mL价格从6元到70元不等,相当多的药店在追求高利润的前提下,提供的货品质量存在问题,养殖区充斥着大量的大桶碘,售卖者美其名曰原碘,意即含量90%以上的碘,但这样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有问题的。但他们抓住了养殖户的心理,东西要好,但是不能贵,所以卖得特别好!从而,在治疗相关疾病时,耽误病情,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养殖户不认为自己用的东西有问题,反而会觉得是技术人员的处方问题,痛哉!

  关于孢子虫的治疗,其实并非所有孢子虫都是有大危害的,如果鳃部存在少量的孢子虫,不处理也不足为惧,在其生命周期结束时会自然脱落。对于危害较大的孢子虫,则需谨慎对待。不少养殖户习惯用敌百虫处理孢子虫,其实风险很大,因为敌百虫具有胃毒作用,会影响鱼类摄食,影响内服药物的摄入。常见的治疗孢子虫的药物,外用:环烷酸铜、敌百虫;通常需要外用2-3次(外用药物首次不建议使用敌百虫),另需注意阿维菌素乳油剂,需在投喂结束半小时后泼洒,池塘下风尽量不洒;内服:盐酸氯苯胍、地克珠利、盐酸左旋咪唑、磺胺等等。应该根据养殖品种、规格、温度、发病情况来合理选择(混养池塘池水温度较低时严禁使用氯苯胍内服)。

  疾病治疗的首要关键是诊断,若诊断错误,用再好的药也无意义。另外,在渔价下行,疾病频发,亏损成为常态的大行情下,鱼医俨然由暴利人群变成了高危人群,各位技术员在行医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目前抗生素滥用已经到了极其可怕的地步,为了自己,为了行业,也为了子孙后代,望广大养殖户在从业过程中控制其使用量,尽量不要用抗生素泼塘!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