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虾养殖发病率居高不下,排塘率不断攀升,养殖产量不断降低,罪魁祸首当属“弧菌”。弧菌其实是一类很常见的细菌,从来就有的,但为什么现在危害这么严重?为什么养殖户总觉得弧菌杀不死?杀死了又迅速繁殖起来?是消毒药失效了?还是弧菌耐药性更强了,或者发生变异了? 针对这些问题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彻底消毒
养殖离不开消毒,但要实现彻底的消毒,不能忽略以下几个方面: ● 消毒剂的有效性。 弧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菌,除了少数药物如磺胺和青霉素类,绝大多数抗生素以及消毒药,对弧菌都有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有效的消毒剂: 1、选择自己使用过的、口碑好的产品; 2、使用前后做弧菌数量的对比; 3、把消毒剂投放到已发酵好(活化10小时左右)的活菌溶液中,观察活菌在消毒剂作用下的代谢表现是否消失如泡沫、气泡等; 4、严格遵守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注意温度、pH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 解除消毒死角。 消毒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水体还要考虑底质,可采取颗粒型消毒药配合粉剂或水剂消毒药使用,或者用粉剂消毒药拌沸石粉、白云石粉等泼洒;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死角是中央排污管至排污井中的污水,消毒后1个小时左右排污1分钟,排掉污水。 ● 清除对虾肠道内的弧菌。 对水体的消毒并不能清除肠道内的弧菌,但这些弧菌却能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消毒好的水体,因此最好能在水体消毒之前通过拌料等方式先把肠内弧菌清除。 ● 连续消毒。 不同种类弧菌的抗逆性不同;不同的生长阶段弧菌的抗逆性不同;弧菌在遇到不利环境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抗逆性增强;在消毒药的使用量不好把握的情况下,最好采取连续消毒的方式,一般2~3次。 ● 消毒剂的轮换使用。 经常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最好轮换使用或配合使用。 以菌抑菌 以菌抑菌,实现生态防控是最理想的预防弧菌病的方法,如何实现这种防控,有几点供大家参考: ● 补充有益菌的及时性。 当消毒后,理论上整个虾池变成了一个“无菌区”,这就意味着先占先得,想有益菌成为“主人”(优势种),就要在第一时间投放它们,使之尽快“传宗接代”霸占地盘,并且“内外兼修”(内服和外泼)。 ● 有益菌的活性。 当有益菌的活性和数量不确定的时候,将产品进行活化非常有必要, 一、可以确认产品活菌是否还存活; 二、通过活化,提高菌体的活力和数量。需要指出的是,菌体的活化时间不能过短(如2~4个小时,休眠的菌体才刚恢复活性或处于生长迟缓期),最好选择在生长的对数末期(15小时左右),如果想要更多的代谢产物,可适当延长至稳定末期(24小时左右)。 ● 虾塘中有益菌数量。 一般要求:有益菌数量要达到10万/mL以上,弧菌和有益菌的数量的比值小于1/100;有益菌数量在5~10万/mL,弧菌和有益菌比值小于1/500;有益菌数量在5万/mL以下,弧菌和有益菌比值小于1/1000,以上三种情况属于比较安全,但有益菌数量不到10万/mL,弧菌和有益菌的比值又大于相应的比例,应及时补充有益菌,同时投放蛭弧菌,更严重者就得消毒了!
● 使用复合菌种。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种类越多,系统就越稳定,所以要多使用几种,包括芽孢杆菌、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硝化菌、光合菌等;不同的类型的菌分解的物质不同,如芽孢杆菌分解大分子有机物、硝化菌分解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同属但不同菌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作用不同,如地衣芽孢杆菌抗酸性能力强、枯草芽孢杆菌能分泌抗菌素等。
● 采用少量多次补充(有益菌)方式。 由于对虾肠道环境和虾塘环境会发生改变,有益菌面对这些改变不一定都能适应并繁殖;在不确定投放的有益菌多久失效的情况下,最好由定期(如一周)投放500g/亩,改成每天投放80g左右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