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05年美国学者 Marsh and Gorham撰写的第一篇关于水生动物气泡病的研究文章中提到多种水生节肢动物如龙虾、帝王蟹、海蜘蛛类也受到气泡病的危害以后,接下来国外学者有很多关于甲壳动物气泡病的报道,如1976年美国学者Sprague和 Lightner报道了环道养殖的褐虾自然发生的气泡病,同年Johnson也报道了在流水系统中养殖的蓝蟹自然发生了气泡病,国外学者Delves-Broughton 等(1976)、Johnson(1975)、 Fontaine等(1974)、Tareen(1980)等也先后对对虾气泡病进行了报道和研究,我国学者近些年也有少量关于虾类气泡病的报道。但是从已有文献报道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水产业者,由于对气泡病知识缺乏了解和养殖现场观察对虾病害的机会不多,对虾类气泡病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利洋公司的技术服务人员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气泡病是对虾养殖的重要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危害也很大,特别是对虾养殖早期发病率更高,气泡病和气泡病以后继发的细菌病是早期对虾肝脏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对虾气泡病的主要症状 一、 发病对虾在池塘中的症状 急性发病对虾上浮、游塘,在岸上可以看到大量对虾“白鳃白尾”,在水面下游塘。有的对虾发生急性死亡,在水面快速弹跳几下,然后身体失去平衡沉底死亡。有的虾死亡前侧游、打转,游动极为缓慢(见图1)。发病对虾应激大量蜕壳,发生软壳现象,死虾容易飘浮在水面上。对虾气泡病急性死亡一般只发生在水位1米以下的浅水池塘。更多的情况是在晴天中午到下午的时间对虾发生短时间的游塘,游塘的虾没有明显的“白鳃白尾”症状,或者见不到游塘,发病虾“趴边”或少量上浮,对虾少量死亡或次日见底罾有一定数量的死亡,刚刚死亡的对虾或还没有死亡的病虾明显全身肌肉“白浊”(见图2),或尾部“白浊”(见图3)。不论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往往在发病的次日可以见到底罾有大量死亡。有时发生轻微的气泡病时对虾表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晚上在池底扒出一个个小坑,俗称“扒沙”。 图1 急性发病对虾游塘 图2 急性死亡肌肉白浊肠道有食物 图3 尾部白浊 二、 发病对虾症状 急性发病时检查游塘虾或死亡的虾肠道还有大量食物,尾部肌肉或全身肌肉发白,鳃发白,有时还能见到甲壳下有大量气泡,有的虾头胸甲内缘水肿,俗称“鳃肿”。显微镜检查可见头胸甲内侧、鳃丝血管内、甲壳下肌肉内、步足和游泳足关节处、尾扇等处的组织间均有大量气柱(见图4-6),尤其尾部甲壳下气泡最常见,这也是我们经常见到发病虾尾部肌肉白浊的主要原因,是该部位肌肉被气体损伤的结果,这里是腹背动脉形成分支的部位,气体由于压力的作用更容易在血管末端被释放出来,对该部位组织造成损伤。有的发病虾肌节间发白(见图7),也是气体从体节动脉末端出来对该部位肌肉损伤的结果。有的急性发病虾体内有大量气泡的同时体表附着大量气泡(见图8)。有的虾因为应激而出现须红、尾红、肝红、胃红(见图9),特别是发病次日死亡的对虾体红的症状更明显。 图4 发病虾体内有气泡 图5 头胸甲内侧有气泡 图6 发病虾体内可见气泡 图7 肌节间发白 图8 体内和体表有大量气泡 图9 气泡病引起红体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多数情况下,发生气泡病后见不到发病对虾有明显的体内“气泡”症状,更多的情况是,我们见到的是肌肉白浊和尾部肌肉白浊、肌节间白浊或“红体”症状,以及之后的空肠空胃、肝脏萎缩的症状,有时之后发生黄鳃、黑鳃、烂眼、烂尾等细菌继发感染症状。原因一是发病对虾体内气泡的吸收速度很快,当水体中气体饱和度下降以后气泡很快吸收,不是中午或下午时发病的第一时间观察,很难见到“气泡”症状。二是气体过饱和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使过饱和的游离气体不足以在体内形成肉眼可见的“气泡”,但是给对虾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损伤仍然十分严重。 2 对虾气泡病的主要流行特点 一、水越浅的池塘发病率越高 浅水池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水层多,也就是补偿深度以下的耗氧层少或没有,晴天强光的情况下整个水体很容易气体过饱和;从水体表面每向下1米,水体的压力大约增加0.1个大气压(10kpa),根据亨利定律该处的总气体溶解度升高大约10%,该处的总溶解气体的饱和度就下降大约10%,水面下2米处总气体饱和度就下降20%;同时深水处的水温较低和气体(氧气、氮气)绝对含量也低于水体上层,低水温和相对较少的气体含量也使底层的总气体饱和度低于上层;另外,浅水池塘水温更容易受昼夜气温差的影响,夜晚水温低气体溶解度高,水体中溶解大量的气体(空气),白天水温升高以后,水体中气体的溶解度下降,气体(氮气、氧气)容易过饱和而使对虾发生气泡病。以上原因说明浅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容易发生气泡病。 浅水池塘发生气泡病以后,发病对虾没有低气体饱和度的深水区来躲避,而在深水池塘当对虾在上层气体过饱和的水体不舒适(或刚一发病)的时候,游到深水区后原来从血液和组织中游离的过饱和气体就又会溶解到血液和组织液中,不再发生气泡病。这就是天然水体中水生动物不容易发生气泡病,而养殖池塘中发病率却很高的主要原因。实际养殖过程中也是浅水池塘的地区发病率远远高于深水池塘,浅水池塘发病对虾症状也以急性发病的症状为主,危害也更大,如广西北海地区一些酸性土壤的浅水池塘,水深一般都在0.8米以下,气泡病成为制约当地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能排污的高位池塘发病率高于不铺膜的土池塘 高位池塘没有底泥,不像土池塘底泥中的存在大量浮游动物虫卵,高位池天然条件就决定水体中浮游动物少。高位池又定期排污,池塘中有机质少,缺乏浮游动物的饵料,所以高位池水体中浮游动物少,藻类因为缺少浮游动物的滤食而容易大量繁殖,特别是容易被浮游动物滤食的小型藻类容易大量繁殖起来,这样高位池中水体藻类容易小型化,以小型藻类为主的肥水池塘,水色嫩绿、漂亮,既缺乏浮游动物和细菌耗氧,小型藻类产氧能力又强,因此高位池塘气泡病发病率很高。尤其养殖前期水中生物种类更少,水质不稳定。高位池水体中生物组成单一,水质稳定性差,当台风、下雨、降温等天气剧烈变化时藻类容易死亡,晴天以后藻类重新发生,也容易发生气泡病。铺全膜的土池塘一般水位比标准高位池浅,气泡病也很严重,而只铺边模不铺底膜的土池塘水质明显比铺全膜的池塘浑浊,水体中生物种类多样化,气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 三、刚肥起来的水质比长时间养殖的老水更容易发病 池塘注入新水、施肥后水体中各种生物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首先是生存竞争能力强的小型藻类出现,之后轮虫、大型藻类、大型浮游动物逐渐出现,一般水体中大、小型藻类和大、小型浮游动物都出现的水质稳定期至少需要在20天以上,因不同水温、水源、底质、肥料种类和用量对水质稳定需要的时间不同,这期间需要补充溶解性好的有机肥促进水体向生物多样性发展。在水质达到稳定期以前以小型藻类为主的阶段,藻类小型化、单一化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越水靓的水质中午pH值越高,气泡病越严重,这段时期也是放苗的初期,小虾对过饱和气体的调节能力也明显低于大虾,也增加了气泡病的危害。养殖中后期水中藻类、浮游动物、细菌数量多,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强,池塘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质也就更稳定,产氧和耗氧生物相对平衡,这时水质浓、色暗、微浑,气泡病的发病率也比养殖初期低很多。 四、 阴雨天后晴天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 阴雨天后晴天,气温越高、阳光越强烈气泡病发病率越高。晴天后阳光强烈,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强;晴天阳光强烈的同时气温升高,使水温快速升高,也使水体中气体饱和度快速升高;阴雨天藻类部分死亡,晴天后藻类快速繁殖,特别是刚发生的小型藻类快速繁殖,增加了水体产氧能力。以上这些因素都使水体在晴天后总溶解气体饱和度快速升高,当气体饱和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气泡病。生产实践中多数气泡病都是雨后晴天发生的,特别是养殖早期水位又比较浅的池塘发病率更高。 池塘杀虫后2~3天也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杀虫药物杀死虾体寄生虫的同时也杀死了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水体中没有浮游动物耗氧的同时,小型藻类没有浮游动物摄食而疯长很容易发生气泡病。消毒、天气变化等引起倒藻以后,一旦藻类重新生长,也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时期。 3 池塘养殖对虾气泡病的防控措施 由于受池塘水深、养殖模式、天气变化等条件的影响,有效防控池塘养殖对虾气泡病的难度非常大,有时甚至防不胜防。以下一些方法对防控气泡病有一定的效果,在某些养殖条件下可以有效控制气泡病的发生和减少气泡病的危害。 一、尽量加大水深 浅水养虾池塘尽量加大水深,土池塘水深尽量不低于1.5米。特别是放苗初期为了考虑提高水温往往水位较浅,给气泡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较深的水位时在上层水气体过饱和时对虾可以到底层回避,另外水深也利于水体稳定。 二、早期补碳补菌,抑制藻类暴长 早期做水避免使用单一营养元素的无机肥,多用有机碳肥和EM菌等有益菌(“活力碳”、“利菌多”),培养水体中有益菌,抑制藻类晴天时暴发式生长。同时气泡病发病率高的早期加大投喂量,选择活性生物饵料(“利饵多”)提高水体的有机质浓度,培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提高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尽早人为调节使水体生态系统趋于“平衡”。加大投喂也可以避免小虾到气体饱和度较高的水体表面觅食而发生气泡病。 三、加开增氧机,充分曝气 加开增氧机,当水体中溶解气体没有达到饱和时可以继续把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水体中,起到增氧的作用。当水体中溶解的气体达到过饱和时,加开增氧机可以把水体中过饱和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起到降低气体饱和度也就是曝气的作用。增加增氧机的配置,在晴天(特别是中午和午后)及雨后转晴时打开所有增氧机对预防和治疗气泡病有较好的效果。发病时用表面活性剂“速解安”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对过饱和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遮阴网遮阴,控制光照 棚虾养殖在高温季节放苗前就应该在棚顶设置遮阴网遮阴,遮阴面积至少在一半以上,并且遮阴网要致密,遮阴效果好。室外土池塘,特别水深较浅的池塘在高温期也建议设置遮阴网。遮阴网的作用主要是能减少藻类暴发式生长的机会,使水体更稳定,同时也有一定的降低水温的作用。 五、发病后的处理 发生气泡病以后应该马上打开所有增氧机曝气,有条件的加注溶解氧较低的机井水和浮游动物较多的老水,并且泼洒表面活性剂加速过饱和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对于藻类数量过多的池塘,在保证夜晚不缺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用杀藻剂杀死部分藻类,防止再次发生气泡病。同时根据具体实际条件换部分浮游动物多的水或加深水位。发生气泡病以后防继发细菌感染是处理气泡病的另一个关键,发病后要及时泼洒“优肽”防细菌继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