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痘疮病病原体:病毒。
病症: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斑点的区域不断扩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加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形成好似痘疮,因此成为“痘疮病”。痘疮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会在原患处再次出现新的痘疮,最终使鱼消瘦而死。
流行:在池塘养殖中,主要危害越冬前后的二令鲤鱼,通常在秋末至初冬和春季,水温在10℃~15℃出现。由于发病率低且同池其他鱼类不受感染,因此未能引起人们对此病的重视。
防治:1、开春后,用0.2毫克/升的“富氯”或0.1毫克/升的“富碘”全池均匀泼洒,每周使用一次以控制水中病毒的数量。2、鱼体摄食后,在饲料中添加1.2%的“越冬安”和0.2%的“水产专用Vc”,以提高鱼体免疫力。
二、竖鳞病 病原体: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病症:患竖鳞病的鱼体表面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力稍压鳞片,有水状液从鳞片基部喷出来,随之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随病情发展,病鱼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这样持续2~3天死亡。
流行: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和金鱼也时有发生。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将对淡水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预防:1、在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 2、鱼体人池时用1/3000浓度的种苗净浸浴5分钟。
治疗:1、“百鱼净”2.5毫克/升药溶30分钟。配合于健康1号(以1.5%的量添加于饲料中)投喂。 2、用0.2毫克/升“富氯”或0.1毫克/升“富碘”全池泼洒。配合鱼健康1号(以1.5%的量添加于饲料中)使用。
三、水霉病病原体:水霉菌
病症: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病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菌丝体己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如因操作、运输不慎使鱼体伤口,向外生长。如因操作、运输不慎使鱼体受伤,低温造成冻伤,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游动孢子便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后病弱死亡。
流行:此病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水霉菌对季节无严格选择性,各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能被感染。密养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态的鱼,都易患水霉病。 预防:鱼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入池前用“种。菌净”1/3000药浴5分钟后再入池,入池后用“富氯”0.2毫克/升全池泼洒。避免在水温15℃以下处理养殖鱼类,以免鱼体冻伤及擦伤。
治疗:用“鳗净”0.6毫克/升全池泼洒。
四、小瓜虫病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
病症: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囊胞,因此又称“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病灶部位的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覆盖于病灶表面,同时鳍条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
流行:我省各养殖地区均有此病发生。此虫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对当年鱼种危害最为严重。不论在任何种饲养水域均能感染此病。
防治:1、放养前每备用200克“富氯”和200克“鱼虫清”2号彻底清塘。2、发病时用0.3毫克/升的“鱼虫清” 2号全池泼洒,隔一天使用―次,连用3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