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苗培育 刚孵出的仔鱼体色很淡,带卵黄,体质嫩弱,发育还不完善,伏卧于水底,靠吸收卵黄的营养继续发育,此时仔鱼怕见强光,喜集于水流较弱,光线较暗的池底;水流不足容易引起窒息死亡。为此,池底要保持干净,最好铺上一层小砂粒,并适当加大水流。每万尾鱼苗注水量保持在10L/min左右。仔鱼池一般建在室内,面积5~10平方米,放养密度约1万尾/平方米。 随着仔鱼卵黄的逐渐吸收,鱼体表色素增多,游泳能力增强,开始上浮水面向外界摄食。由于鱼苗上浮日期参差不齐,所以要及时将上浮的仔鱼捞出,另池喂养。也可在孵化槽中继续饲养。根据鱼苗期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要给以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饲料。刚开始投喂时,由于鱼苗还没有摄食人工饲料的习惯,应把饲料撒到每个角落,也只能多用一些饲料。最初可以将煮熟的蛋黄调成浆水,滴到鱼池上游和有鱼的水面,让鱼苗碰上蛋黄颗粒,即可吞食。开食14~15天后,鱼苗能小片集中争食了,就可以把饲料滴到鱼苗集中的地方,开食1个月后,可用纱布挤出煮熟的蛋黄,呈细颗粒状滴于水中,以后蛋清也可以一起用。为了确保营养完全,饲料中还可以用动物的肝脏、新鲜小杂鱼等,磨成浆糊状,滴入水面投喂,或抹在细铁丝网上,挂在池中,让鱼苗自己慢慢地摄食。以后在糊状饲料中加入生鸡蛋,小麦粉,煮熟后,在细铁丝网上擦成小颗粒状,每天投喂6~7次。 鱼苗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成长很快,体色由深转浅,略呈黄色,出现黑色花斑点。如果饲料营养不全,或管理不好,鱼苗体色发黑,消瘦,头大尾小,在鱼池下游处无力抢水,最后死亡。 2、鱼种培育 2.1饲料 虹鳟的配合饲料营养要求为:粗蛋白质50%~60%,粗脂肪4%~10%,粗纤维1%~3%,粗灰分10%~15%,水分8%~12%。 2.2苗种筛选 虹鳟长势不均是普遍现象,当鱼苗长到2g体重时需进行一次筛选,按不同规格分池饲养,以保证成活率。 2.3水量和环境 一般平均水量为42L/s,通过限制水深23~35cm,加快流速1.38~4.70cm/s,提高池水交换率2.03~4.79次/h,使溶氧量保持在6mg/L以上,氨氮维持在0.14mg/L以下。 3、鱼苗、鱼种的日常管理 3.1保证苗种池水流畅通 虹鳟属高耗氧鱼类,尤其在鱼苗、鱼种培育期,鱼池小,放养密度大,鱼体嫩弱,耗氧量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水中溶氧量在9mg/L以上,食欲旺盛,生长最快。 3.2防止鱼苗、鱼种外逃 虹鳟鱼苗、鱼种培育是在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由于苗种个体小,放养密度大,并且鱼苗有顶流潜逃的习性。为此,在虹鳟鱼苗、鱼种培育时,除放养前做好合适的拦鱼栅外,在日常管理中还应勤检查进、出口的拦鱼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及时分池 在鱼苗、鱼种培育过程中,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鱼苗、鱼种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因虹鳟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有大鱼吃小鱼的习性,故在日常管理中要根据苗种的长势情况,及时分池饲养,以提高鱼苗、鱼种的成活率和加速生长。 3.4经常清污 虹鳟生活在水质清新,含氧量高的水体中,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投喂的饲料和鱼排泄的废物不断增多,尽管流水可冲走一部分,但还有一部分积存在静水底层。这些剩饵和排泄物不仅污染水质,消耗氧气,而且传播鱼病,对鱼苗鱼种培育极为不利,必须及时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