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运动性气单胞菌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肠道和池塘水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或养殖环境条件恶化使鱼体抗病能力下降时,该菌就乘虚而入,使鱼感染发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罗非鱼病,从症状来看可分为两个类型,即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发红,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观察可见肠道出血发红。后者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呈现斑块状病灶,严重时可溃烂为洞穴状。
对病鱼症状的观察只能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 肠炎型运动性气单胞菌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下的罗非鱼,特别是10克以下的稚鱼。体表溃烂病在工厂化养殖和越冬期的罗非鱼鱼种和亲鱼中均有发生。罗非鱼养殖密度高,易造成鱼体损伤,加上溶氧低,水质条件差,病原菌数量增加,很容易发生体表溃疡病,严重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预防
越冬池严格消毒。原池越冬者用“富氯”0.2克/米3水体杀菌消毒;非原池越冬者,在清淤后注水15~20厘米,全池遍洒0.3克/米3水体“富氯”和0.4克/米3水体“鱼虫清2号”,杀灭池底细菌和寄生虫,注满水后再用“富氯”0.2克/米3水体杀灭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
越冬鱼入池前用1/3000浓度的“种苗净”浸浴5分钟,杀灭体表病原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加强越冬期间的饲养管理。水温保持在20℃,投饵宜少而精,及时捞出残饵,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泼洒“富氯”消毒。
(2)治疗
发现病情应及时治疗,用“鱼健康1号”以1.5%的添加量加入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三天,或至死鱼不再增加为止。
二、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皮肤、鳍和鳃等与水接触的组织表面引起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鳃。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粘液增多,有时可见寄生部位组织变白。鳃组织上皮细胞增生,鳃丝肿胀或遭破坏,大量寄生会严重影响鳃的呼吸作用,使鱼窒息死亡。可通过镜检鳃和体表黏液有无车轮虫及其数量而作出诊断。
车轮虫病是罗非鱼养殖中的常见病,流行区域较广泛。发病时间多在初春、初夏及越冬期。大量寄生可引起鱼类死亡,因此当发现鱼体感染车轮虫时应及时进行水体杀虫治疗。
经常注意观察鱼类在水体的活动情况,定期镜检掌握病情,发现病鱼及时治疗。
防治方法: 1、鱼塘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堆肥代替用稻草和粪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2、每666.7平方米水面,1米水深,用苦楝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 3、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全池泼洒 4、用“鱼虫清2号”0.3~0.5克/米3水体或“鱼虫清2号-2000”0.1~0.2克/米3水体全池泼洒,一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