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鳟的生态习性及其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2024-6-22 04:0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4| 评论: 0

摘要: 金鳟(Bidyanusbidyanus)隶属鲑科,鳟属,又名甘脂鱼、黑珍珠石斑。金鳟是虹鳟鱼的变种,体形与虹鳟相同,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突变种选育出的性状稳定的金黄体色新品系。金鳟全身终生呈金黄色或黄色,腹部 ...

金鳟(Bidyanusbidyanus)隶属鲑科,鳟属,又名甘脂鱼、黑珍珠石斑。金鳟是虹鳟鱼的变种,体形与虹鳟相同,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突变种选育出的性状稳定的金黄体色新品系。金鳟全身终生呈金黄色或黄色,腹部色泽稍浅,故此得名金鳟。该鱼适应性强,耐寒、耐热性及抗病力也较一般养殖鱼类强。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食用价值高,除食用价值外,还因其金黄体色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谓是集观赏、游钓、美食于一体的新型优良品种,我国于1996年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引进后经驯化养殖已成为我国养鳟业继虹鳟后第二个重要养殖品种,现苗种已被推广到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河南、吉林、辽宁等20多个省区。金鳟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水库、湖泊、河沟中放养,尤其在池塘微流水中养殖,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每公顷产量可高达15~30万kg,经济效益极高。随着金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必将广受淡水养殖户的青睐。为了更多地了解金鳟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病害防治知识,现将其生态习性及常见养殖疾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生态习性

1.1 生活习性 金鳟属于冷水性鱼类,该鱼的生存范围很广,在2~36℃均可生活,最适生活水温为15~22℃,最佳生长水温是12~18℃。超过18℃或低于12℃生长缓慢,超过22℃死亡率增大。该鱼无明显的生长温度下限,一般情况下,只要不结冰即可摄食与生长。金鳟鱼喜栖息于pH值为6.5~8.0的清澈水体中(透明度 15~40cm),过于肥沃的水质则会影响其摄食强度。另其也可在比重为10‰~18‰左右的咸水水域养殖。此鱼性情温和,不会相互残食,但一般不与凶猛性鱼类混养。故在人工池塘放养前,须彻底消毒及清除掉其他鱼类,以免有野鱼混杂其中,影响其存活率。

1.2 摄食行为 金鳟属于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纯系金鳟的摄食较缓慢,杂交鳟的摄食较旺盛。在河流等自然条件下,金鳟以小虾、水生昆虫、近水和落水陆生昆虫、浮游生物、水草等为食;故其与纯肉食性鱼类相比,食物来源更广泛。金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其中以浮性鲈鱼半干饲料最为普遍,饵料系数约为1.1。

1.3 生长习性 金鳟鱼的生长与年平均水温有关,从孵出到育成500g的商品规格时,平均水温为8℃约需24个月,在12℃条件下约需16个月。一般而言,一龄鱼体重为50~100g,全长为20cm;二龄鱼体重为400~600g,全长为35cm左右;三龄鱼体重为1kg左右,全长为40cm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kg以上。

1.4 繁殖习性 金鳟性成熟年龄随年平均水温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年平均水温8℃时,3年达性成熟;若年平均水温为12℃的条件下,约2年达性成熟。金鳟亲鱼性腺发育的最适水温是5~13℃,无明显发育下限温度,超过13℃性腺发育不良或发育不成熟。其繁殖期是每年的10月至翌年1月的秋冬季节,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怀卵重量为体重的12%~20%,卵径大小为4~6mm,重100mg左右,卵具1个玫瑰红色的油球,故卵一般呈鲜红色。

2 病害防治

金鳟鱼的抗病力较一般鱼类强,一般不易发生疾病,但在整个养殖环节中,若管理不当也会发生各种病害,故平时防治工作亦需定时进行。金鳟自引进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主要养殖病害有病毒性疾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病。其中以营养不良病较为常见,危害也较为严重,寄生虫病和细菌病也是易发的疾病。几种主要养殖病害的情况和防治方法如下:

2.1 病毒性疾病 金鳟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简称IPN)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简称IHV),这两种病都是病毒性疾病,多发于0.2~1g 左右的稚鱼阶段。患IPN疾病,病鱼表现为旋转游动,肠内充满透明或乳白色黏液,肛门后拖有粪便,多数病鱼前腹部呈突起状。慢性症状为腹部膨大,眼球外突,体色变黑。患IHV疾病,病鱼游动缓慢或急速旋转狂游,整个腹部膨大,肠内充满透明或黄色黏液,体色变黑,死亡率较高。

防治办法:主要控制途径是发眼卵引进过程。应采用聚维酮碘(有效碘1%)配制成30~50mg/L溶液浸泡引进的发眼卵5~15min,再进行孵化。

2.2 细菌性疾病 金鳟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鳃病、肠炎病和弧菌病3种。细菌性疾病是由一种黏液细菌嗜冷噬胞菌引起。多发于春季开口摄食到体重2g左右的个体,病鱼无食欲,鳃部分泌大量黏液,且局部褪色。严重时,鳃丝粘连成棒状。若放养密度过大,易暴发此病,可导致大量死亡。

防治办法:适当稀养可起到预防作用。治疗方法可用1/2000的硫酸铜溶液浸浴1~2min,每天3~4次可见明显疗效;也可每500g大黄浸泡在10kg 水中,水中含0.3%氨水。经12~24h后,先用池水稀释再全池遍洒浓度为(2.5~3.7)×10E-6,可起到显著效果。

金鳟的肠炎病是鲑科鱼类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5g以下的稚鱼阶段。病鱼肠管发炎、充血,肠内无食物,并充满白色或黄色黏液。弧菌病与病毒性疾病均可诱发此病。

防治办法:用大蒜素粉(含量10%)口服用量100mg/kg鱼体重,连续投喂1~6d,或服用新诺明用量100mg/kg鱼体重,连续投喂5~7d,第一天用量加倍。也可用地锦草、铁苋菜、辣蓼按10kg鱼用干草50g,每天一次,连续3d,三种草药可任取两种或三种成为复方具有同样疗效。

金鳟的弧菌性疾病多在晚春或秋季水温15C以上时发病。病鱼眼球突出、白浊、糜烂,鳍基部、体表、肛门、口腔等处出血。病重鱼肌肉坏死,肠管充血、发炎,肾脾肿大。

防治办法:用磺胺类药物混拌于饲料中,投喂1周,然后清刷池子,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也可用1/50万浓度的盐水浸洗20min。或用土霉素,用量50~80mg/kg鱼体体重,连续使用4~6d。

2.3 真菌性疾病 金鳟的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菌病,又称水霉病,多发生在孵化期死卵或损伤的卵上,并能侵害临近的好卵,使活卵窒息死亡,另外也易在受伤的鱼体处着生。发病初期出现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绒毛状,使患处肌肉溃烂坏死。水霉繁殖适温在4~14℃。

防治办法:主要预防办法是孵化期注意拣除死卵,拉网时注意不要擦伤鱼体。治疗方法有将病鱼卵用5%的福尔马林每次浸洗30min;幼鱼可用1%的食盐水浸洗20min,成鱼用 1%食盐水浸洗1小时或用高锰酸钾10mg/L浓度浸洗1h或用食盐、小苏打合剂浸洗,浓度为食盐25mg/L加上小苏打25mg/L浸洗1h。

2.4 寄生虫类疾病 金鳟的寄生虫类疾病主要是细鳞鱼三代虫病,病原体是细鳞鱼三代虫,虫体寄生于鱼的体侧、背鳍、臀鳍、尾鳍或鳃等部位。该病’多发于春季至初夏,体重为1~3g的稚鱼时期。病鱼常翻转急游或侧身贴于池壁,因虫体刺激,体表分泌黏液较多且呈灰白色绒毛状。另外,病重者鳃肿大,鳃丝暗黑色,体色黑瘦,不摄食,离群缓游,渐趋死亡,死亡率达10%左右。

防治办法:此病可用1/2000~1/4000的甲醛液浸洗病鱼30~60min,或用2%浓度的盐水浸洗2h。

2.5 营养不良疾病 金鳟的营养不良病主要是肝脂肪变性病,此病是人工养殖虹鳟由于投喂的饲料营养含量不全、长期缺乏必需氨基酸或维生素等造成的。不新鲜的、发霉的或氧化变质的饲料,以及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脂肪、磷等过多均可引发此病的发生。病鱼体色发黑,鳃颜色变淡,体质衰弱,离群,不活泼,独自漂在缓流处。肝脏肿大,呈黄色、黄白色或黄褐色,胆囊肿大呈黄色。胃肠充满黄色粘液,无食物,肠末端溃疡充血。

防治办法:发现病鱼应立即改投喂优质饵料,减少投喂量,并在饵料中增加维生素的含量。病情较轻的鱼经过1~2个月便可完全治愈,严重者则无法挽救。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