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俗称“澳洲淡水龙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原产地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近海湾河流。我国于90年代初引进试养,证实红螯螯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养殖产量高、肉质细嫩、出肉率高(可食部分占体重的40%左右)等特点,是一个值得推广养殖的优等淡水螯虾新品种。下面介绍淡水龙虾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和人工养殖技术。 1 繁殖习性 红螯螯虾原产于澳洲的热带地区,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在6个月内可以达到50-80g。 红螯螯虾一般6-12月龄就达性成熟。性成熟的雄虾的大螯外延有一块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斑纹,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乳突状生殖棘,雄虾的螯长超过体长。雌虾在第三对步足的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的螯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性成熟的红螯螯虾在水温达21℃以上时,在池塘会自然繁殖。 红螯螯虾繁殖时间较长,从4月开始,可延至10月结束。繁殖适宜温度为22-33℃,最适水温为28-30℃。成熟的雌虾必须经过一次交配前脱壳才能交配。一般交配后雌虾24小时内即排卵,然后与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黄色。产卵受精后,其卵由母体携卵孵化,一般水温在28-29℃时孵化期为30-31 天。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2-3次。 2 生长环境因子 2.2 2.3 2.4 3 养殖技术 3.1.2 3.1.3 3.1.4 当幼体长到3cm,体重1克左右时,即可放入池塘养殖成虾,为保证成活率,也可有虾苗池内继续稀养,使虾苗达2克以上,再投入成虾池。 3.2 池塘成虾养殖 3.2.1 池塘条件用于红螯螯虾养殖的池塘面积1-1.5亩,池水深1-1.5m,池底略有坡度,具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和增氧系统,无渗漏,并要建好防逃设施。放养前必须清塘,以免敌害和病原体留在池塘内,方法与一般养鱼池一样,每亩用生石灰150-300kg干法清塘。红螯螯虾喜阴怕光,善于攀附爬逃,要求水体上有水生植物(约占水面1/3),池底种植水草(轮叶黑藻等),同时在池底可设置竹筒或其它类似物体供其穴居。 3.2.2 虾苗投放 待7-10天石灰水毒性消失,水质正常后即可放苗。一般放养密度为7000-10000尾/亩,放养一个月左右,可适时混养50-250g/尾的花白鲢60-100尾/亩。淡水龙虾是底栖甲壳动物,适当混养中上层滤食性鱼类,可改善龙虾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这类鱼对水中溶氧较为敏感,可作池塘缺氧的指示鱼类,但注意不要混养肉食性鱼类及其它吃食性鱼类,以免影响螯虾生长。 3.2.3 3.2.4 整个养殖期投喂量根据水温作适当调整,开始由于水温低,摄食弱,投饵率较低,约按体重的6%左右投喂,中期水温高,摄食旺盛,按体重10%左右投喂,以后随水温降低,投饵率随之下降,达到3%左右。 3.2.5 3.2.6 起捕螯虾的捕捞的方法有虾笼诱捕和干塘捕捞两种。当水温降到18℃以下时,不准备越冬的成虾池就可干塘收捕,只要将塘水排干,然后下塘收虾即可,干塘过程中注意要在出水口设张网收集随水流而下的虾群。平时少量捕捞,可用虾笼诱捕,虾笼用网线织成,网目大小为2cm左右,形状有直立和角锥形两种。诱捕时把诱饵放入虾笼内,然后沉入池塘,即时起笼收虾。 经5-6个月的养殖,虾的产量一般可达70-110kg/亩,个体规格70-180克,最大可达450克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