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罗非鱼,成本低,花劳力少,饲养管理简便。在长江流域,一般有5-6个月的生长期。只要充分利用生长期,合理放养,加强施肥、投饲,当年鱼种完全可以养成商品鱼,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一、池塘条件 罗非鱼的池塘养殖,对池塘条件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养殖家鱼的池塘或农村中的小水塘、沟渠都可以。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不要超过10亩。因为池塘过大,水质不易肥沃,而且不易捕捞。水深一般1.5-2米。放养鱼种前,池塘要进行清整、消毒和肥水。 二、鱼种放养 鱼种规格要尽量整齐,体长要在5厘米以上,体质健壮,无伤无病。鱼种放养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和水温而定,只要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就可以放养。在季节上以提早放养为好,这样可以延长罗非鱼的生长期,提高商品鱼规格和产量。 三、养殖方式 池塘养殖罗非鱼,可以单养,也可以混养,都能获得高产和效益,但以混养效果更好。 1、单养。池塘单养罗非鱼,方法比较简便。养殖措施,可采取一次放养,分次捕捞,捕大留小的方法。放养密度,一般水深1-1.5米深的池塘,每亩放养早繁鱼种3000-4000尾或越冬鱼种2500尾左右,饲养5个多月,每尾可达250克,一般亩产400-500公斤,高的可达700公斤以上。 2、混养。罗非鱼和“四大家鱼”及鲤鱼等品种进行同池混养,可以提高饲料、肥料的利用率,改善水质,并能发挥与其它鱼类的互利作用,而达到促进生长,提高效益。混养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以罗非鱼为主,混养其它鱼类。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罗非鱼早繁鱼种2000-2500尾,或越冬鱼种1500-2000尾。其他鱼:鲢(规格250克/尾)250尾,鳙(仙格250克/尾)30-40尾,草鱼(规各500克/尾)50尾,鲤鱼(规格13厘米/尾)10尾。亩产塘鱼可达到600-800公斤,其中罗非鱼占70-80%。 另一种以家鱼为主,混养罗非鱼。利用水质较肥的池塘,在不降低主养鱼放养密度情况下,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放养数量随各地养殖方法不一样而不同。一般在亩产750公斤的高产鱼池中,每亩可混养罗非鱼越冬鱼种400-600尾,或混养早繁鱼种800-1200尾,一般可亩产罗非鱼150公斤以上。 四、饲养管理 1、施肥:饲养罗非鱼不论是单养还是混养,都要求水质肥沃。施肥主要是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供罗非鱼摄食,同时肥料的沉底残渣也可以直接作为罗非鱼的饵料。一般施肥量为每周每亩施粪肥200-300公斤或绿肥300公斤左右。施肥要掌握少而勤的原则。施肥的次数和多少,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色来确定。水温较低,施肥量可多些,次数少些;水温较高,施肥量要少,次数多些。阴雨、闷热天气,少施或不施,天晴适当多施。水色为油绿色或茶褐色,可以少施或不施肥;水色清淡的要多施。 2、投饲: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还不能满足罗非鱼的生长需要,必须投喂足够的人工饲料才能获得高产。一般每天上午9时,下午2时各投喂喂料1次,饲料要新鲜,霉烂变质的不能喂。豆饼、米糠等要浸泡后再喂。饲料要投放在固定的食场内。每天投喂量要根据池塘水温、天气和水质及鱼吃食情况而掌握。一般每次投饲后在1-2小时内吃完为宜。晴天,水温高可适当多投喂;阴雨天或水温低,少喂;天气闷热或雷阵雨前后应停止投喂。一般肥水可正常投喂,水质淡要多喂,水肥色浓要少喂。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要巡塘,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以便决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发现池鱼浮头严重,要及时加注新水或增氧改善水质。 五、病害防治 1、小瓜虫病:此病由小瓜虫入侵皮肤、鳃部而引起,是罗非鱼越冬期的主要常见病,水温在15-25℃时2-3天可遍及全池,大量死亡。防治方法:越冬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用1-2%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分钟。 2、斜管虫病:此病由斜管虫侵入皮肤和鳃部而引起,发病水温在15-20℃之间,3-5天后大批死亡。预防采用①用生石灰或0.7g/m3硫酸铜全池泼洒,彻底消毒越冬池。②越冬池进鱼前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15-30分钟。治疗方法:①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每立方米用硫酸铜0.5g和硫酸亚铁0.2g。②用2%食盐或用0.4-0.5%福尔马林浸洗病鱼5分钟。 3、车轮虫病:由车轮虫病大量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而引起,病鱼离群独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食欲减退,能引起大批死亡。防治方法:①越冬池用0.7g/m3硫酸铜彻底消毒。②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7ppm浓度。③用0.5g/m3的45%代森铵乳剂全池泼洒。 4、鳞立病(又名松鳞病、松皮病),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并常年发生。防治方法:①拉网、运输、放养时避免鱼体受伤。②用2%食盐水与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病鱼10分钟。 罗非鱼抗病力强,在池塘养殖条件发病很少,仅在越冬期间,由于越冬池不适宜的水体环境,饲养管理不善以及在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下常发生鱼病,除上述几种还有水霉病、鱼虱病、赤鳍病、气泡病和眼球白浊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