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食性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2023-10-12 11:34|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96| 评论: 0

摘要: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外源性营养;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外形与成体相似后,食性也向成体转化。  多数鱼苗孵出后3~4天.其卵黄囊内的营养物质已基本吸收完毕,鳔已充气, ...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外源性营养;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外形与成体相似后,食性也向成体转化。
  多数鱼苗孵出后3~4天.其卵黄囊内的营养物质已基本吸收完毕,鳔已充气,开始平游,并能摄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但此时鱼苗的身体仍细小,口较小,摄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如鳃耙短小,尚起不到过滤食物的作用,因此,各类鱼苗的摄食方式基本相同,一般都是吞食。鱼苗开口所吞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大多数淡水鱼苗的开口饵料都很相似,一般多为藻类、轮虫以及小型浮游动物、无节幼体等,只有个别种类的开口饵料不同,如鳜鱼苗从一幵口就以各类小型的活鱼苗为食。
  随着鱼苗生长,个体增大,口变大,游泳能力逐步增强以及摄食器官逐步发育完善,各种鱼苗的食谱也逐渐扩大,开始向成鱼的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变。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滤食性鱼类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变
  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鱼苗由吞食逐渐过渡为吞食兼滤食.最后转为滤食或滤食兼吞食。食物组成也各自发生相应变化,鲢转为以滤食浮游植物为主,鳙转为以滤食浮游动物为主。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2、其他几种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变
  贝类食性、杂食性、草食性和典型肉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发展趋势,基本上都是由吞食小型浮游动物逐渐向各自的成鱼类型和特点过渡与转化。
  ①典型底栖贝类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青鱼自鱼苗开口摄食浮游动物到成鱼摄食螺肉等底栖贝类,都是吞食方式,但其摄食的食物种类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全长达1.7~12.3厘米时,其摄食器官已逐渐向成鱼型过渡,食性由吞食大型浮游动物转为吞食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幼虫等底栖动物;全长达14.1厘米以上,摄食器官等都已发育为成鱼型,已能选择性地吞食螺肉等食物。
  ②底栖杂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鲤、鲫、斑点叉尾鲴等底栖杂食性鱼类,开口时都是摄食轮虫等浮游动物,随着鱼体生长,食性逐渐向成鱼转化。鲤由吞食浮游动物转为挖掘底泥中的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等。
  ③草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草鱼开口时摄食轮虫等浮游动物,全长达3厘米后,逐渐转为摄食浮萍、水草等植物性食物。
  ④肉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以摄食鱼虾等游泳动物为主的肉食性鱼类,如鳜摄食方式由吞食鱼苗转化为伏击捕食适口的较大型鱼虾类。
  而鱼苗池天然饵料的发展规律是:藻类、细菌-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出现高峰期(每毫升10个左右)一般在施肥后8~10天,水色以黄绿、淡黄或灰白色为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