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后使用药物控制不但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而且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以及导致水资源环境恶化。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强烈,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对水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疾病的非药物预防技术将成为水产养殖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所谓疾病的非药物预防技术,是指从养殖的各个环节上规范操作技术,提高生产者的技术、管理水平,抓好苗种、饲料、水质和管理等要素;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对环境、人体、水产养殖动物均安全无害的有益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达到改善水质、净化底质环境、促进养殖动物健康生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生产安全、卫生、无公害的水产品。疾病的非药物预防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 1、水源应无病原污染水及其水系统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途径。在建造养殖场前,应对水源进行周密考查,以确保水源条件优良在水系统方面,每个养殖池应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系统。针对当今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在养殖场设计中,应考虑建造养殖用水的净化设施,以确保使用的水源无病原污染。 2、清整养殖水域池塘等养殖水域是养殖动物栖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繁殖的地方,池塘环境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因此,清整养殖水域是预防疾病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重要环节。清出的淤泥要运离养殖区,清淤后采用200ppm的生石灰进行消毒,待养殖水体pH值稳定后灌水培水,为养殖动物的放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强化检疫检测制度对养殖动物的疾病检疫检测,是指对其疾病病原体的检查,目的是掌握养殖动物疾病病原的种类和流行。由于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地区或国家间苗种及亲本的交流日益频繁,如果不经过严格的疫病检测,就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而引起疾病的流行。强化检疫检测制度是保证养殖环境无病原污染的基础,也是掌握和控制养殖过程中疾病流行和发生的关键举措。 二、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合理放养。合理放养包含三方面的一是放养某一品种的密度要合理;二是混养不同品种的搭配要合理三是优化养殖管理,以避开鱼病发生的高峰期。合理放养是对养殖环境的一种优化,具有提高单位养殖水体效益、促进生态平衡、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的菌丛,预防传染性流行病暴发等作用。 2、保证养殖水体充足的溶解氧。水产养殖动物对于溶解氧不仅表现在呼吸的直接需要,而且还表现在其生活环境~亡的需要。在溶解氧充足时,水体微生物系统可将一些代谢物转变为危害很小或无害的物质,如硝酸盐、硫酸盐和二氧化碳等;反之,当溶解氧含量低时,可引起物质氧化状态的变化,使其从氧化状态变为还原状态,产生氨、硫化氢和甲烷等,从而导致养殖动物生活环境的自身污染,引起养殖动物中毒或削弱其抵抗力。 3、适时适量使用水环境保护剂能够改善养殖水环境,促进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且对环境、人体、养殖动物均安全无害的一些物质,称为水环境保护剂。在水源条件差的养殖区域内或集约化养殖系统中,适时、适量地使用水环境保护剂有利于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抑制氨、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的产生,并使其氧化为无害物质;补充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增强鱼、虾等养殖动物的摄食能丸补充营养元素,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及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疾病感染;等等。通常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环境的底质、水质等情况,每月使用1次~2次水环境保护剂,常用的水环境保护剂有:生石灰,用量为15g/立方米~25g/立方米;沸石,60目~80目粒度,用量为30g/立方米~40g/立方米;过氧化钙,用量为10g/立方米~15g/立方米;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每毫升含活体10亿细胞~15亿细胞,用量为5mL/立方米10mL/立方米,或均匀拌入沙土后全池遍洒。 三、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在养殖过程和养殖系统中,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免疫接种,降低应激反应等,是维护和提高养殖动物机体抗病力的主要措施。 四、加强养殖管理 1、科学用水和管水维护良好的水质不仅是养殖动物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养殖动物抵抗病原生物侵袭的需要。人工条件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中,诸如有限的养殖水体、一定的放养密度和饲料的投喂等,都人为地干预了养殖动物的自然生态,使残饵、粪便及其它代谢产物的数量大大增加,引起水质参数急剧变化,进而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科学用水和管水,是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并及时进行调节,以纠正那些不利于养殖动物生长和健康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必须监测的水质参数有:溶解氧、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未离解硫化氢、水体透明度等。 2、加强日常管理,谨慎操作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很多,主要有:定时巡视养殖水体,最少每天早、晚各1次,观察养殖水体的水色和养殖动物摄食、活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对池塘或网箱进行定期或经常性的清除残饵、粪便及动物尸体等清洁管理,勤除杂草,以免病原生物繁殖和传播;日常管理操作应细心、谨慎,避免养殖动物受伤,进而杜绝病原入侵生物体;疾病流行季节和水温高温期应尽量不使用网具扦捕,防止人为惊扰而减少应激反应。 3、投喂优质的适口饲料。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法不仅是保证养殖产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增强养殖动物对疾病抵抗能力的重要措施。自然水体中,养殖动物摄食天然鲜活饵料,品种多样化,在通常情况下都能保证营养需要,并能使动物处在最佳状态下生长、发育;养殖水体中,由于放养密度大,必须投喂人工饲料,因此,根据不同养殖对象及其发育阶段,科学地选用多种饲料原料,合理调配,精细加工,以保证养殖动物摄食到适口和营养全面的饲料,不仅是维持养殖动物生长、生活的能量源泉,同时也是提高其体质和抵抗疾病能力的需要。实践证明,不良的饲料不仅无法提供养殖动物成长和维护健康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还会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直接或间接地使养殖动物易于感染疾病,甚至死亡。 在饲养技术方面也有改进的必要。一是改进投喂技术,做到科学合理投喂。尤其在发病高峰期,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大,水生动物应激反应强烈,在按照常规做到“四定”投喂的同时,要酌情节制投喂,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二是改进施肥技术,在做到“四看”、适时、少施、勤施的同时,应根据水温和水质的变化规律,改变肥料结构,如以鲢、鳙为主的高产鱼池,基肥可全部施用有机肥,春秋季节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夏季则施用无机肥,这样既有利于水质的肥、活,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又确保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充足,从而减少浮头、泛塘现象的发生。 五、正确认识生产中的淘汰死亡 事实上,水产养殖生产中出现死亡现象主要是由于养殖个体活力弱、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当环境不良时,在致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的作用下,感染疾病并导致的死亡。对于这种弱体的淘汰,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养殖群体中存在个别弱体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不仅占用有限的水体空间、消耗饲料资源,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影响整体的商品规格和质量。因此,我们应客观地对待弱体的淘汰,容忍弱体的死亡。相反,如果我们使用化学药品控制这些个体的死亡,除了会造成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和污染水域环境外,还会杀害水体中有益的微生物,造成水体微生态系统失调。总之,用药物防治疾病只是暂时性手段,而非药物防治才是解决问题的希望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