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烂身病及其防治

2024-6-1 17:53|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0| 评论: 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名特鱼类养殖也呈蓬勃发展的趋势,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这些鱼类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病害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名特鱼类养殖也呈蓬勃发展的趋势,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这些鱼类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病害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以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当前加州鲈、乌鳢、杂交鲶等多种鱼类养殖最为棘手的鱼病之一。

  一、流行情况

  1.流行特点

  烂身病实质就是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 龄以下的鱼类。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效果就越差。

  在佛山顺德地区、包括黄颡鱼、杂交鲶在内的几种养殖鱼类多在每年六月暴发烂身病,一旦发病,几天内就从最初的几十条迅速上升到几百条进而上升到几千条,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对,病鱼会迅速发展到晚期。这时皮肤深度腐烂,严重者可见骨头和内脏。鱼塘中进入晚期的病鱼将会医治无效而死去。而发病初期和中期的病鱼可通过治疗得到康复。

  2.流行季节和水温

  在不同的养殖鱼类,烂身病的流行季节有所差别,如乌鳢流行时间一般从11月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 主要流行期在 12月到第二年2月,而在加州鲈上流行时间一般为6-8月份。烂身病从水温15℃时就开始流行,水温20-30℃是其发病高峰。

  3. 危害对象

  烂身病的危害对象较为广泛,目前已报道和发现的危害对象有:乌鳢、加州鲈、塘虱鱼、杂交鲶、黄颡鱼等名特养殖品种。其中对乌鳢和加州鲈的危害最为严重。

  4. 流行区域

  该病流行区域较广,目前全国各地养殖的上述危害对象都有暴发和流行的报道。其中以广东、四川等养殖密度较高的地区发病情况最为严重。

  二、主要症状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

  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处鳞片脱落,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对于特别敏感的鱼如乌鳢,可带着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展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游或扒边,捞起病鱼观察可见身体肌肉有块状坏死,严重者可见骨刺和内脏。剪开腹腔可见肝点状出血,少数鱼并发肠炎和烂鳃。

  三、病原与病因

  1.病原

  关于烂身病的病原,国外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其病原主要是丝囊霉菌属(Aphanomyces spp)的一些种类,如A.invadens、A.piscicida、A.invaderis等,同时也伴有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如Aeromonas hydrophila、Snakehead rhabdovirus等。对于烂身病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少,珠江所邓国成等认为其是虹彩病毒引起的,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气单胞菌或弧菌引起的。

  2.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水环境极不卫生的鱼塘。或在发病季节动网以及从外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的进行消毒的鱼塘,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进而感染鱼体。此外,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就可经过伤口乘虚而入,导致鱼类发病。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很重要原因。

  四、烂身病的预防

  如前所述,鱼类烂身病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该病的有效控制,主要还是要靠平时的预防。通常可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1.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鱼类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

  2.保持良好的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现在正值高温季节,各种养殖鱼类的摄食量和排泄量都很大,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适时调节水质。如可以根据水质的恶化程度,及时泼洒一些化学的或生物的水质改良剂,严重时,还可以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掉一部分水,使水质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3.投喂优质饵料

  目前不少地区在进行加州鲈、乌鳢、杂交年等烂身病易感品种的养殖时,仍是以投喂冰鲜饵料为主,冰鲜饵料可能存在带病风险不说,就其营养来说,也是不平衡的,由于长时间存放,其中很多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损失,长期投喂这样的饵料,势必会导致养殖鱼类体质的下降,抗病力的减弱,所以在投喂冰鲜鱼时,可在饵料中补充一些电解多维,以促进营养的平衡,当然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是最佳选择。

  4.定期进行保健

  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定期采用底垢净、底毒消、洁水灵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同时投喂添加了助长素、应激宁等功能性添加剂制成的保健饲料,提高鱼体的代谢能力和抗病力。

  5.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的水质管理、投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养殖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提高的方面。因此要减少烂身病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五、烂身病的治疗

  虽然说烂身病一旦发病后,治疗难度非常大,用药疗程也较长,但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还是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的。在多年的防治实践中,我们摸索总结出如下的治疗方案,供广大从业人员参考。

  第一步:调水、解毒

  由于发病鱼塘大多亚硝酸盐浓度较高,水面有死鱼尸油,而且养殖户多用过毒性较大的烈性消毒药和杀虫药,所以只有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净水解毒剂、水质保护解毒剂化水后全池泼洒,同时停止投喂饲料或冰鲜鱼。

  第二步:消毒

  为防止病原扩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发病后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宜选用菌毒消(复合碘溶液)、沐菌消(戊二醛溶液)、出血宁(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温和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菌毒消消毒效果较好,而水温和水体有机质浓度均较高时,使用沐菌消Ⅲ型+出血宁效果较好。

  第三步:内服药物

  消毒后再内服消炎生肌的药物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用马灵9号+板蓝息毒敏消炎生肌,配以应激宁进行增效和矫正,再配上鱼用多维改善药饵的适口性和补充营养。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呈方块状补丁样,且补丁颜色与周围颜色不一致而多呈现灰色。大一点的伤口还没完全收口,可酌情继续补喂2-4天进行巩固。

  烂身病属于一种慢性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①治疗期间及刚治好病后不要大量换水、大量施肥及捕鱼,以免引起应激反应,而加重病情或复发。②治疗期间最好不要投喂冰冻海水鱼,宜选择新鲜淡水鱼或优质配合饲料制作药饵进行投喂。③发病后,必须及时捞除病死鱼,争取尽早控制病情,以免扩大感染。④病治好后,仍应继续做好预防工作,鱼体对该病不产生终身免疫。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