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产养殖病原菌耐药性已经严重到了没有1种药物能对分离到的所有病原菌都起作用,然而,这仅仅只是广西地区存在的问题吗? 胡大胜,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病防科科长,高级工程师,1987年7月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士。 一直从事水产技术推广、水产养殖技术示范、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水生动物防疫监测及疾病防治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了12项科技项目的实施,获省级以上科技奖项10项,公开发表了"广西水产养殖病害分析及对策"等论文8篇、出版专著3本,主持制定了5项广西地方标准。 2008年至2010年,我们依托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28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实验室,在广西大范围开展水产养殖疾病和耐药性监测,广泛开展水产养殖疾病诊疗服务,总结出危害广西水产养殖的主要疾病,初步摸清了广西各区域、各养殖种类及各类病原菌的耐药性一般规律,为广西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然而,监测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不乏棘手的问题,感触良多。 在监测中我们发现,广西水产养殖病原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没有哪1种药物能对分离到的所有病原菌都起作用,虽然不少药物对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都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一些原来常用的水产养殖疾病防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环丙沙星等,虽然耐药率有高有低,但极敏率均不高,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已渐渐失去了其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地位。 除了病原菌,广西水产养殖致病寄生虫的耐药性也非常严重,常用来杀灭水体中及寄生于鱼体的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寄生虫的敌百虫,其用药浓度已从原来的0.25ppm增到现在的0.75ppm甚至1.0ppm才有效,局部甚至无效。 病原体耐药性的形成因素很多,一般认为,多次使用同类药物则容易引起耐药性产生而导致防治无效,调查发现,一种敏感度很高、疗效显著的药物在同一区域使用超过三个月,耐药性就会形成,其疗效也会随之越来越差,最后变得无效。 2010年8-11月,我们对南宁等地养殖罗非鱼疾病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养殖动物发病后,养殖户采取了药物消毒与内服等防控措施,但效果都不理想,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不了解当地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药不对症,导致防控疗效差;第二是用药疗程不足,导致了病害的反复危害。 不得不提的是,长期以来,渔业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培训与推广,给广大养殖户灌输了疾病的经验诊断和肉眼诊断、综合预防与药物防治技术,极力想促使广大养殖户提高疾病防治的技术和水平。 这种想法无疑是好的,但也促成了广大养殖户沿袭了这种传统的方法来防治疾病,在疾病发生后,凭借自身养殖经验和肉眼判断,就按照经典处方用药;判断不明的,就先用杀虫药杀寄生虫,不见效再用消毒剂消毒,仍不见效,再换另外一种消毒剂消毒;内服药物的使用也是如此,一种药物内服2-3天不见效就换另一种,再不见效又换一种,以此类推,直到病症消失或死亡停止。 如此类推,乱用、滥用和反复用药现象普遍,不但很快形成耐药性,促使耐药性越来越强,导致疗效越来越低,甚至难以彻底治愈,造成水产养殖疾病越来越难治、疾病危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广西如此,其余地区相信或多或少地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种状况让人担忧,如果不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水产养殖很可能要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