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观念

2024-5-25 12:4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7| 评论: 0

摘要:   虾很多人都会养,近几年各地探索了多种养殖模式,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前些年倡导的对虾高健康养殖系统推动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迅猛发展,使得对虾养殖总产量节节攀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 ...

  虾很多人都会养,近几年各地探索了多种养殖模式,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前些年倡导的对虾高健康养殖系统推动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迅猛发展,使得对虾养殖总产量节节攀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生产实践中,许多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量而导致虾病越来越多、虾生长越来越慢,2000年前后养到规格30尾/斤左右一次性卖虾只需养殖七、八十天左右,而近两年绝大多数都得养一百多天,虽说与虾苗的质量退化有关,但也不能否认养殖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如一直困扰广大养殖户的“偷死”、“耗底”问题,往往造成死大虾、饵料系数高、养殖成本高;同时该系统推崇放苗前水体的彻底消毒处理,导致养殖过程中水质难以稳定,养殖期间的消毒又导致虾的应激问题。近些年所倡导的生态养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养殖”,只不过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少用消毒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也同样追求高产高效,但这一方式经常导致虾病严重、成功率较低。八十年代大水面养虾确曾出现过真正的生态养殖,每亩放苗三、四千尾左右,基本不投料,只是肥水培养饵料生物,虾生长快、发病少,对环境基本没什么污染,但因为产量低而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全面推广,养殖户也总是想追求最大效益而高密度放苗。据笔者多年从事养虾技术服务的实践观察,许多人在养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养殖观念,现提出,希望与广大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1、一些所谓的“经验”是我们取得更好养殖效益的“绊脚石”

  在此举一个例子,2007年4月份北海铁山港的一虾农,其虾池已放苗十多天,笔者看他水快变了,让他尽快追肥,哪知刚追肥水就变清了,他就用了点底改,结果第二天水又肥得很好了,他就认为我们推荐的肥水方法有问题,而他用的那个底改产品肥水效果挺好的,我们就说让他下次水变清时再用此产品肥水看能不能见效,敢说十有八九不会见效,因为底改产品并不能直接肥水,其实不追肥水同样可能变清,只不过碰巧遇到水变清,又碰巧用底改后第二天水色又肥起来了,如若不用那些底改产品水同样能肥起来,这其实是先前用的那些肥水产品在起作用。

  我们很多养殖户总喜欢把一些偶然巧合现象当经验加以总结,结果下次采用同样方法又不见效,出现最多的情况是某次虾或水出现问题了,已采取很多措施,其实已起效了,只不过效果还不明显,再用另一产品后效果就出来了,结果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就单单只用最后一次所用产品,结果又没效了。任何产品或措施见效都有个时间过程,我们应当分析所用产品的成分、所起作用,分析所采取措施的科学原理及见效时间、起效程度,切不可把没起什么作用的产品认为是万能的产品加以胡乱推广,特别是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可能不清楚所用产品成分、作用、所采取措施的科学原理而延误处置时机,损失巨大。“做水”也是同样的道理,年年肥水,次次肥水,可总是容易变,很多时候就是“经验”害了我们!已有的养殖“经验”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难以接受新观念。

  、按照专家教授的方法、跟着养虾养得好的人做是不是正确呢?

  诚然专家教授的知识渊博,他们的提法大多是正确的,但他们不可能遇到所有的养殖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他们的实践经验不一定有我们养殖户丰富,有时难于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况且鉴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他们也不可能预知某理论某些未知的不利因素。比如前些年提倡的池水的彻底消毒,养殖全程消毒控制病原微生物,而近年则不再主张频繁消毒了;又如前些年书中提到的养殖过程中每亩用生石灰或茶麸10~20公斤,但现在已认识到使用如此大剂量容易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还有前些年鼓吹微生物制剂没任何副作用,可近来大家意识到缺氧水体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耗氧菌的效果并不好。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可能还有很多养殖管理上的盲点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如果跟着养虾养得好的人做是不是就正确呢?要知道塘跟塘有一定的差别,水质状况、对虾生长情况、健康状况也千差万别,比如说别人的塘pH值偏低在用生石灰,而你自己的塘明明pH值严重偏高,你还跟着去用生石灰就不适宜;又如别人的虾、水非常正常不需要处理,而你的水已经倒藻了、虾已不吃料了、或已发病,你还不处理能行吗?人家可能水质差、虾有病在用药处理,而你的虾、水都非常正常,你有必要也用同样方法处理吗?人家不可能对你的管理措施、虾、水质状况了如指掌而指导得绝对正确,人家虾养得好就是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若你照搬就有可能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水质指标与稳定的水体哪个更重要?

  目前很多人追求水色的漂亮,甚至好多书籍、文章也在推荐好的水质指标,可往往南美白对虾在养殖中前期“红体游水”、中后期“偷死”、“耗底”时检测pH、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大多在正常范围内。其实对虾养殖,水体的稳定比好的水质指标更加重要,因为虾病(特别是病毒性的)一旦发生很难控制,关键在预防,应避免发病期大量进未经任何处理的天然水,而引入较多的细菌病毒,当病毒细菌的数量繁殖达到一定的爆发阀值时,虾病就易爆发;大量进水还容易引起虾异常蜕壳,虾蜕壳期间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原感染,此时水体突变、用药等应激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虾病的爆发。还有可能水体突变后还没来得及反映出水质指标的变坏,况且目前推荐的水质指标并非虾最适的,而是以前养鱼的水质指标借用过来的,更何况还存在检测方法不准的问题。水体稳定则虾产生应激几率就小、发病几率也就小。

  4、为什么难以培养稳定的水,即便采用同一产品同一方法肥水,肥起来的水也相差很大?

  不知大家仔细观察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江河湖海里一年四季的水色能基本保持同一水色(发生赤潮、发洪水成泥浆水色例外),为什么养到中后期即便消毒水色也基本没什么变化,为什么杂草丛生的大片草坪用除草剂除草效果差,若只是少量杂草就很容易就除掉。

  因为经过大自然多年的进化,江河湖海水体中的藻类品种齐全而稳定,藻相平衡;养殖中后期往往藻类丰富,常规消毒剂剂量根本不足以杀灭那么多的藻类,因而感觉不到水色的变化。而我们放苗前的常规做法基本是清塘毒塘、进够水、消毒、肥水,问题就出在我们消毒池水的同时,因池塘里藻类数量太少也就杀灭了绝大部分这些少得可怜的藻种,还破坏了已有的藻相平衡,在藻类还没大量繁殖形成优势之前我们可能破坏了某些优势藻种;也有可能本身我们所施肥料要么不持久、要么肥力不够、营养结构不合理、搭配比例不当而影响池塘中已有藻类的繁殖生长,当肥料的营养结构不适合已有藻类的生长又恰好适合另外品种的藻类生长时就出现转藻现象,如绿色水(绿藻为主)转成茶色水(硅藻为主),当新的藻类品种大量繁殖消耗吸收水体的肥力,肥料的营养结构又不适合其生长时又得倒藻、转藻,有可能又变回原来的绿色水,但变化有早晚先后,以至于到养殖中后期塘水水色变得五花八门。

  所以说目前绝大多数养殖户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肥水的,只要先消毒后肥水的,基本都肥得起来水,但往往放苗十天半个月左右就容易出现“倒藻”、“转藻”,根源就在于藻类还没繁殖形成优势之前我们的操作破坏了藻相的平衡,而所施肥料要么营养不全面、要么搭配不合理、要么不持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先不要破坏所进天然水体的藻相结构,先用些快速肥水产品(只要不含活菌就可以)肥好水,以便藻类大量繁殖起来形成数量优势,如若担心水体里有病毒细菌再消毒池水也不迟,等消毒剂的药性消失殆尽后再用些长效肥及微生物活菌产品保持水色的稳定。这跟我们以前进水、消毒、肥水、放苗并没什么冲突,只是变更了一下顺序,肥好水才消毒池水,同样都是在放苗前消毒池水。

  、健康稳定的藻相、菌相哪个更重要?

  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池水处理成自来水那样清澈见底,并且那样还很容易做到,那种水基本没藻类、非常清洁卫生、也没什么细菌病毒。

  试想,养殖中后期一餐可能投喂好几十斤料,一茬虾养出来可能得好几吨料,即使养殖水平高一斤虾料能养一斤虾,而虾仅能利用不到一半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水中的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等,如果没有藻类单靠细菌是无法分解吸收掉那么多有机废物的。因此完全没有藻类很难养虾。但实践中有人从不用菌,照样可以养出虾,且产量、效益都不错,这是因为土壤里本身有很多微生物,只要方法得当,藻类培养得好,藻类就可以吸收利用池塘中有机物分解后所产生的无机盐。

  当然不是说不需要健康的菌相,但培养好的菌相相对容易,而培养稳定健康的藻相可能比菌相更难、更重要。养虾要通过肥水、调水培养健康稳定的藻相,肥水的作用,一是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二是藻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大量的氧气;三是利用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氨氮等,净化水质;四是抑制杂藻(如青苔)、病菌的繁殖,隐藏对虾,为对虾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