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笋壳鱼的养殖方式可分为池塘单养、鱼虾混养、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由于幼鱼期以活饵料为主的特性,故无论何种养殖都应先进行鱼种标粗培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成活率。现以池塘养殖方式作一介绍。 1、池塘条件 养殖泰国笋壳鱼的池塘要求并不严格,从方便日常管理和越冬复盖出发,面积3亩为宜,通常不大于6-8亩,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放苗前要进行清塘消毒,除去凶猛鱼类,水面可适当放养些水仙或浮萍遮光;塘底要布设人工鱼巢,可采用直径11厘米、长35厘米的塑料管,用二根2米长的木条为底基,每10条塑料管扎成一排,视养殖密度每亩设置80-100排。人工鱼巢管要离开塘底20厘米用桩架固定,并稍倾斜,避免管内积聚泥土、鱼粪。 2、鱼种标粗 在珠江三角洲,每年5-10月当池塘水温在22℃以上时均可投放鱼苗。标粗塘水深1米,用塑料布分隔出1/3的水面,根据塘底的肥力每亩施放250-500公斤经发酵的粪肥,施肥后同时用10ppm的强氯精消毒水体,经3-7天培养出大量水蚤等微生动物后方可投放鱼苗,投苗时水温差不宜超过2℃。由于泰国笋壳鱼苗种体表鳞片的特殊性,规格3厘米以上的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擦伤,下塘消毒处理不当会降低成活率,因此选购经消毒包装、规格为2-2.5厘米的苗种为宜。按全塘养成面积计算,每亩投放3500-4000尾,集中在这1/3的水面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育。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一周后鱼苗可长至3厘米,1个月可达4-5厘米以上,这时可以撤去分隔池塘的塑料布,让鱼种进入大塘进行第二阶段培育。 在此之前,在池塘另外的2/3的水面放养培育活饵料,活饵料最好是放养繁殖力较强的卵胎生的小剑尾鱼,也可以放养鲮鱼水花和青虾苗。标粗塘的鱼种捕食虾苗、鱼苗,3-4个月长至10厘米、20-30克体重后,逐渐改投冰鲜鱼肉块或人工合成饲料,这时可转入成鱼养殖。鱼种培育要注意饵料充足,避免其相互残食,经过标粗培育的鱼种,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 3、养成管理 投饵:当养殖水体中的活体小鱼虾数量不足时,泰国笋壳鱼转向摄食人工饲料,人工养殖投喂冰鲜小杂鱼或全价饲料,全价饲料目前可用河鲀料替代。投饵时要设食台,可在每亩池塘分布6-8个吊篮,经加工后的块状饲料投在吊篮中,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次日检查吊篮,根据摄食情况,酌情增减饲料。饲料系数:投喂小杂鱼为6-8,投喂人工合成饲料为2.5左右。选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后,为不影响生长速度,途中不得更换为冰鲜鱼。 水质:泰国笋壳鱼耐酸、耐低氧,通常情况不易因水质变坏而死亡。养殖水体以偏肥、褐、绿色为好,pH值在7-8.5。转入成鱼养殖可逐渐增加水深至1.5米以上,养殖后期适量换水,每月用10公斤/亩生石灰全塘泼洒,在夏季视水质状况,可间隔使用含氯制剂全塘泼洒消毒。投放鱼种3个月后,每亩水面可套养100尾白鲢,有利水质的稳定。 越冬:泰国笋壳鱼的经济养殖周期为12-15个月,当年繁殖的鱼苗不能养成上市,要经过越冬阶段,越冬后50-150克重的鱼种,养殖达到商品鱼规格需5-7个月。笋壳鱼的越冬水温要在15℃以上,我国大多数地区养殖要有人工加温设备,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简易的罗氏沼虾越冬大棚则可以安全、经济地过冬。 病害防治:造成泰国笋壳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运输、转塘分养时表皮受伤感染。由于笋壳鱼鳞片呈梳齿状,倒刺性极强,在捕捉时相互磨擦导致表皮损伤而不易察觉,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中间起捕和避免徒手捕捉。分规格养殖或必要的养殖转移,鱼种要先用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消毒伤口,然后转入10ppm聚维铜碘、8‰盐度的水池或塑料桶中暂养2天,消毒水要现配现用,每天更换1次,在药水浸泡和暂养时要保持充氧,经过这样的表皮损伤康复,才可转入正常养殖。 水霉、锚头蚤、小瓜虫病和肠炎也是笋壳鱼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是不要在低水温季节投苗,养殖过程定期消毒水体,每亩可用1ppm强氯精泼洒或用敌百虫等药物除虫,使用除虫药间隔7天须用第二次。肠炎主要由饲料腐败引起,投喂冰鲜鱼要去内脏经清洗后投喂,经常清洁和消毒食台,可定期拌喂酵母和土霉素提高抗病能力。泰国笋壳鱼耐药物毒性能力强,使用高出标准值1-2倍的药物未见其有损害。 4、鱼虾混养 在淡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时套养泰国笋壳鱼,是一种投资省、效果好的方法。每亩投放泰国笋壳鱼苗100-200尾与虾苗同期入池,笋壳鱼捕食虾苗,饵料充足、适口,无须专门投饵,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很好,与越冬虾同养,还能节省越冬设置。只是在收获虾时,注意捕到泰国笋壳鱼要及时消毒处理再行放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