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骨板坚硬,鳃部分裸露,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养殖,常因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应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鲟鱼类的商品养殖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有关其病害研究资料极少。已报道的鲟鱼类主要寄生性疾病有水霉病、肠炎病、肿嘴病和寄生虫病等;非寄生性鱼病有气泡病、氨氮中毒等。在此将鲟鱼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作以介绍,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鲟鱼;养殖;疾病;健康防治 鲟鱼为软骨硬鳞鱼,其肉厚骨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鱼籽酱,更是驰名中外,有“黑色黄金”之称。其肉、卵含蛋白质极高,皮可制革,骨骼中可提取硫酸软骨素(防癌),可谓全身都是宝。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水环境的恶化,其野生资源逐渐减少,目前鲟鱼的养殖前景看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人工繁殖和养殖。随着鲟鱼在池塘、网箱、湖泊和水库中的成功养殖,我国正形成新一轮人工养殖鲟鱼的热潮,疾病防治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1 水霉病 1.1 症状 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1.2 病因 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1.3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0g五倍子煮汁淋洒;将抗菌素拌在饲料中投喂,药饵比为 1:100,连喂 3 天,可以治疗此病。另外可不使用药物治疗,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也很好。
2.2 病因 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形成气泡,被吞入鱼体或通过鳃、皮肤而向血液扩散,使得鱼的肠、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大气泡。鱼苗期多发,该病常伴有眼外突、皮下出血及鳃部血管栓塞等症。 2.3 防治方法 主要方法是先改善水质,经常注排水,解除水体中过多氮气或氧气;采用循环水养鱼时,应经常更换、清洗过滤器。然后将病鱼放入浓度为1%的食盐水中浸泡,时间视鱼体耐受情况而定,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暂养。投饵时水位尽可能放低,以保证病鱼能吃到饲料;加强生产管理,按时投喂,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残饵。 3.1 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剖开鱼腹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粘液流出。 3.2 病因 鱼体体质较弱,摄入变质饲料而导致细菌感染。 3.3 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水质清新,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每隔10~15天投喂抗菌素药饵1~2天,并严格控制投喂量;发现病鱼后,采取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治疗,可用0.6ppm漂白粉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注4/5的新水;并保证每天换水1次。同时,连续6天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00kg鱼体投放药物500mg,在药饵中加入适量大蒜汁,则效果更好。 4 肿嘴病 4.1 症状 此病在史氏鲟幼鱼期发生较多,为一种细菌性疾病,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不能活动,体表伴有水霉着生,肛门红肿。 4.2 病因 为鱼类摄入变质饲料所致的细菌性鱼病。 4.3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加强生产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换注新水;发现病鱼后及时捞出,防止其它鱼体受感染,并立即换注新水。对此类病鱼的治疗,目前尚未发现较好的有效办法。 5.1 症状 鱼体体色渐渐变浅,严重者通身变白并透明,病鱼行动迟缓,严重者平卧池底不动,救治不及时可致死亡。 5.2 病因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水体腐败变质,致使氨氮含量超标所致。 5.3 防治办法 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坚持定期定量换水,保证水质清新;发现鱼病后,及时将鱼放在清新水体中,彻底清池并换注新水,停止投饲,待病鱼症状缓解后再放回原池中正常饲养 。 6 卵甲藻病 6.1 症状 鲟鱼得病初期,体表出现稀疏的小白点,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像滚了一层面粉,故又称打粉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致瘦弱死亡,严重时,鱼身体上布满了小白点,鱼眼睛被白点盖住,视力变弱,鳃上与口腔内也有许多小白点,呼吸与进食都极其困难,最终导致大批死亡。 6.2 病因 鲤科鱼类发生卵甲藻病地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水的pH值偏低,一般在5.0~6.5之间,危害的对象都是夏花或鱼种,偏酸性的养殖用水是诱发此病前提,卵甲藻是嗜酸性的,中性及偏碱性水中没有发生此病的先例。 6.3 防治方法 pH值较低的水域养鱼必须对此病进行预防,尤其是育苗工作,此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夏花及鱼种。预防的手段一是在鱼苗未入池前,使用生石灰清塘,使池水的pH值达到中性或偏碱性,这是土池养鱼必须采取的手段。水泥池流水育苗则须定期向水池中泼洒生石灰,每隔一定时间改变用水的pH值,使卵甲藻无法繁殖;二是在水池上加盖遮阳棚,藻类的繁殖需要阳光,加遮阳棚后,可以降低藻类的繁殖速度,以便及时的发现卵甲藻病的症状,及时地加以治疗。 7 细菌性败血症 7.1 症状 鲟鱼发病后,吃食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g下降到8~10g(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的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7.2 病因 对鲟鱼养殖条件认识不足,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较差,不能经常换水,且经常更换饲料等,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7.3 防治方法 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采取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换水消毒 无论病情严重与否,均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水深1m每亩用药25mg,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mg/L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一次。②内服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四次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8 寄生虫病 8.1 锥虫病 8.1.1 症状与病因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围,若不医治,3~5天后死亡。 8.2 车轮虫病 8.2.1症状与病因 病原体为车轮虫。大量车轮虫寄生在鱼体或鳃耙上,寄生处黏液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衰弱,游动迟缓,肠无食,严重时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8.2.2治疗方法 将病鱼用50g /L食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治愈。或用 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去除鲟苗鱼体和鳃耙上寄生的车轮虫。切忌使用硫酸铜。 8.3 斜管虫病 8.3.1 症状与病因 斜管虫寄生在鲟体表、口腔、鳃部,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黏液,鱼体与实物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呼吸困难而死。 8.3.2 治疗方法 越冬前将鱼体上的病原杀灭,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鱼开始摄食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水温在10度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成(0.3~0.4)×10-6 浓度。 8.4 小瓜虫病 8.4.1 症状与病因 肉眼观察,在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减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最后鱼窒息死亡。 8.4.2 治疗方法 用50g/m3 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治疗较安全和有效。或者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10-6浓度,连续数次,每天一次。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上,以28~30度为好)。 8.5 三代虫病 8.5.1 症状与病因 系投喂未消毒的水蚤造成,患病鱼苗症状为嘴部四周充血,鳃充血,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泳极不正常,鱼苗有缺氧浮头现象。 8.5.2治疗方法 用 0.25 g/m3 晶体敌百虫治疗三代虫病,效果较好。或放养前用(15~20)×10-6 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杀死鱼体病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王有基,胡梦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