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观赏鱼常见病防治技术

2024-4-27 12:1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6| 评论: 0

摘要:   在秋冬季节里,一般都是早晚凉午后热,秋冬季的天气云量少,湿度小,空气干燥,紫外线强,午后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很干燥,地气清肃,天冷风大,常见有一日三变的“多事之秋”。在此期间惟有科学地安排养殖 ...

  在秋冬季节里,一般都是早晚凉午后热,秋冬季的天气云量少,湿度小,空气干燥,紫外线强,午后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很干燥,地气清肃,天冷风大,常见有一日三变的“多事之秋”。在此期间惟有科学地安排养殖才能安全度过多事之秋冬。

  常见的观赏鱼一般都是生活在比较好的水质环境中,该水质通常都是小环境,跟自然界环境相差较大。观赏鱼类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特别是在秋冬季节里,早晚凉午后热,早晚寒风冷气袭击、而中午天气又很炎热,使得水温的转换会对鱼类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水体中的生物种群因受到水温低和气压高等的综合影响,使得鱼类抵抗力低,容易得各种疾病。为了确保观赏鱼类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长,笔者认为此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种鱼病防治措施:

  一、白头白嘴病(金鱼、锦鲤最易感染此病):

  病原体:是由一种粘细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著。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数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南方地区从9月下旬至翌年的6月上旬为流行季节,6月份为发病高峰。

  预防方法: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清洁、天然饵料不足、放养密度过大、没有及时分养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该病流行的季节里,应经常保持水质清洁,应具备有充足的适口饵料和及时分养,此病就有可能减少或者不会发生。

  防治方法:

  1、用漂白粉1ppm的浓度(即:1克/立方米)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
  2、用养邦(广西梧州产)1.5ppm的浓度(即:1.5克/立方米)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效果较好;
  3、用福美砷1.5-2.0ppm的浓度,(即:1.5~2.0克/立方米)化水后给鱼种浸浴效果较好。

  二、竖鳞病(金鱼、锦鲤最易感染此病):

  病原体:是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病鱼表现的症状特点是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含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当水质不清洁,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饲养水温过高,以及当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金鱼、锦鲤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较流行,在热带观赏鱼中,攀鲈科、斗鱼科和将鱼科等泡沫卵生鱼类常患此病。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均不如以前好看。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从9月下旬至翌年的5月上旬为流行季节,5月份为发病高峰。

  预防方法:鱼体受伤是引起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操作,不得在搬运中使得鱼体受伤;在己发病的初期,要适当加注新水,可使病情减轻。

  治疗方法:

  1、 将病鱼浸入浓度为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
  2、 食盐和小苏打:3%食盐与3%小苏打分别溶解后混合液浸洗病鱼体15-20分钟,连用3天,可有效防治该病。
  3、 每100公斤水中加入捣烂的蒜米0.5公斤,将该溶液浸洗病鱼体10~20分钟,连续使用3天,可有效防治该病的扩散。

  三、感冒症(主因在放养时操作不当引起的鱼病)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0.1℃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在为为观赏鱼在换水时,要注意两个水体温度的差异情况。如果温差相差太大(鱼苗超过2℃,鱼种超过5℃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己发病的鱼池应立即设法调节水温,或转移到适当的水温的水体中。换水时一定要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得超过5℃,否则会患病。

  四、水霉病(因捕捞搬运操作不当引起的鱼病)

  病原体:是由水霉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在捞捕和运输观赏鱼时,因操作不慎,使得鱼体皮肤受伤,或被寄生虫侵袭破坏鱼类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的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地仔细轻手,不得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切勿在无病鱼群中混养己发了病的病鱼,避免人为造成新的感染途径。

  治疗方法:当发现感染有水霉病时,可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或者用百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和百分之一的食盐水浸泡20-30分钟;也可用百万分之五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泡20-30分钟。

  五、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要养成对观赏鱼的病害要以预防为主,而实际实践中鱼体抗病力的强弱是与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密切相关。要想使鱼体质健壮,必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

  1)喂食要精心,做到投饵定时、定质、定量。喂食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投喂鱼虫前要将鱼虫漂洗干净,或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防止腐败物和各种病原体带入水族箱内。

  2)加强水质保养:水质酸度过高,通常选用小苏打溶解进行调节;若水质碱度过高,可用草酸或磷酸二氢钠溶剂进行调节。

  1. 注重日常观察

  (1)鱼体检查:鱼体检查的目的是找出病原体和查清各种病症的根源,为进行综合分析,为确定疾病原体提供依据。
  (2)体表检查:被检查的鱼必须是新鲜的,最好是刚从水族箱中捞出的病鱼或刚死亡的病鱼。
  (3)鳃部检查:检查鱼鳃时,按顺序先查看鳃盖是否张开,有无充血、发炎、腐烂等症状,然后用手指翻开鳃盖,观察鳃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鳃未端是否肿大和腐烂。
  (4)内脏器官检查:主要检查肠道是否有病变,如细菌性肠炎,肠粘膜表现为出血或充血,肛门红肿。

  3、药物预防:

  在发病季节到来时,如果气温维持在12~22℃,且天气出现连日阴雨时,就应及时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可在换水时将鱼群集中在面盆中,用高浓度的药水进行短时间集体消毒,再换入新水中。也可用低浓度的药水进行全缸(池)泼洒。(广西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覃达由)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