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养殖鱼类投饲数量

2024-4-26 11:36|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6| 评论: 0

摘要:   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一些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导致单产低,病害多,经济效益差。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喂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保 ...

  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一些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导致单产低,病害多,经济效益差。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喂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养殖增产增收增效益。

  一、掌握常规标准鱼类的食量及其代谢强度,随气候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季节确定投喂数量的一般标准。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的精饲料。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盛夏水温上升至30℃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要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需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调节水质,防止污染;秋季天气转凉,水温渐低,但水质尚稳定,鱼类继续生长,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约占鱼类总体重的2%~3%;冬季水温持续下降,鱼类食量日渐减少,但在晴好天气时,仍可少量投喂,以保持鱼体肥满。

  二、区分养殖种类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率也有区别。如草鱼在25℃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鱼则为2%;同种类其投饲率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克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会达到2.4%。因此,应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确定投饲数量。

  三、把握吃食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鱼类在食台吃食时间的长短调整投喂量。按照常规标准投喂一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时间不足2小时,说明投饲不足,应适当增多。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突然吃食时间减短至不足2小时,说明鱼体已增重,应调整标准投喂。否则,鱼类便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投喂草类、螺、蚌等饲料,一般以7~8小时吃完为标准。

  四、观察鱼类活动鱼对水的肥瘦和溶氧反应极为灵敏。在每天早晚巡塘时,要仔细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并检查食场。如活动正常,所投饲料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如有轻微浮头,应减少投饲量;如严重浮头,应停止给食,并及时采取冲水或增氧措施。投喂饲料时,按正规投量已投完,鱼群仍在表层水急游觅食,表明未吃饱;如鱼群已从食台散去,尚有剩饵,下次可酌减投饲量。在育种塘鱼种出现成群结队沿池周水面游转,这表明缺乏适口饲料,俗称“跑马病”。

  五、检查鱼类生长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是调整投喂数量的最好办法。一般每月检查一次。在放养密度适宜、无病无害的情况下,若发现鱼类的生长没有达到预定的规格,且个体悬殊大,说明鱼类摄食不足,尚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应调整投喂,补充营养,确保其正常生长。

  六、观看渔塘水色从水质的好坏及水体透明度、混浊度也可判断投喂数量的多寡情况。一般肥水呈油绿色或黄褐色,上午水色较淡,下午渐浓。水的透明度在30cm左右,表明肥度适中,可进行正常投喂;透明度大于40cm时,水质太瘦,应增加投饲量;透明度小于20cm时,水质过肥,应停止或减少投饵。这在主养鲢、鳙鱼的水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水质过肥时,鲢、鳙鱼会出现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甚至有瘦弱残废的个体漂浮水面,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过少。主养鲤鱼的水面可根据水的浑浊度来确定投喂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混浊,呈泥黄色,排除大雨或人为的原因,可证明鲤鱼在池不断拱泥而致水体浑浊,由此可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态,应加大投喂量。

  七、注意天气变化鱼类的投喂也应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在鱼类生长期内,天气正常,每日投饲两次,上午在日出后1~2小时,下午在2时以后各投喂一次。天气晴好应多投饲,阴雨天少投,并稍微推迟投喂时间。天气热、气压很低、无风、雷雨时,应停止投喂。

  八、区别饲料品种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由于目前鱼饲料没有统一的营养标准,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参差不齐。因此,在养殖中应根据实际的饲料来确定投饲数量。(王文彬)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