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弹状病毒病防治

2024-4-26 09:1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50| 评论: 0

摘要:   1、病状:病鱼体表和鳍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胀,内有腹水(图4、5)。解剖鱼体,肌肉、肠黏膜的固有层出血,生殖腺的结缔组织充血或出血。   2、病原:病原为牙鲆弹状病毒(Rhabdovirus olivacens),病毒粒子枪 ...

   1、病状:病鱼体表和鳍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胀,内有腹水(图4、5)。解剖鱼体,肌肉、肠黏膜的固有层出血,生殖腺的结缔组织充血或出血。

  2、病原:病原为牙鲆弹状病毒(Rhabdovirus olivacens),病毒粒子枪弹形,大小为80纳米X 160—180钠米。

  3、临诊:根据病状可作初步诊断。细菌性疾病有时也有体表、鳍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胀并有腹水,但本病的发病水温一般都在15摄氏度以下,15摄氏度以上时,有自然停止的倾向。

 
  4、流行情况:此病1986年日本首次报道。山东的青岛、威海、荣成等地室内水泥池养殖的牙鲆发现有此病症。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早春,在水温10摄氏度时牙鲆的死亡率可高达60%。本病主要危害牙鲆,人工感染对真鲷、黑鲷有强烈的致病性。从香鱼和无备平鲉中也分离到此病毒,对虹鳟也有致病作用。此病主要分布于日本,近年来我国山东沿海有类似此病症。

  5、防治方法: 1、 孵化用水经紫外线消毒处理后再使用。2、受精卵用25毫克/升(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浸洗15分钟。 3、将养殖水温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可有效地防止此病的发生。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