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防治鱼病的研究与应用

2024-4-26 08:03|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91| 评论: 0

摘要:   鱼病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环境污染、不合理的高密度养殖、品种老化及大量使用抗菌类抗生素等化学药品,造成有害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化学药品的使用严重污染池底,而产生有害物 ...

  鱼病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环境污染、不合理的高密度养殖、品种老化及大量使用抗菌类抗生素等化学药品,造成有害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化学药品的使用严重污染池底,而产生有害物所致。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及促进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中药副作用少,毒性低,不产生抗药性。因而,发掘、整理中医药科学理论,运用现代中医药药理及中药化学、中医外科学等学科知识,创立中医药鱼病学就非常必要。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及诊断学、中医外科学、中医皮肤学,是中医药鱼病防治的基础理论,中药药理与有效成分、中药化学则是中医药鱼病防治的作用原理。

  一、水产养殖的发展和病害的发生及其控制有着密切关系。其养殖鱼类的病害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来,鱼类暴发性疾病、虾类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直接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国内外海水鱼类病害的研究主要是对虾病病原种类的鉴定、诊断和防治药物的初步筛选。

  对虾的病害现已发现有四十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细菌、真菌等。国内发现了HPV、MBV、IHHNV三种对虾病毒及其他几种尚需鉴定的杆状和球状病毒,分离到非01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等多种致病菌及镰刀菌、链壶菌等真菌。通过对虾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对虾的主要疾病是病毒、细菌和污着物污着性疾病及它们之间的混合感染性病症。

  免疫学研究是海水动物病害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青岛海洋所开展了多糖免疫药物在中国对虾养殖中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中科院南海所开展了石斑鱼免疫防治研究,研制出石斑鱼弧菌病疫苗,在生产中亦取得了很好免疫效果,同时,该所首次研制出对虾疫苗已经在试验中显示出良好免疫效果。

  1.重要病原体的体外培养及保存技术:重要是病毒敏感胞株的建立和筛选;标准病毒株和菌株的建立;标准抗血清的制备。

  2.重要流行病病原的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主要发展快速、灵敏、简便的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技术、PNA探针、PCR技术等用于主要病原的快速诊断和检疫。

  3.中草药防治鱼病的技术: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防病能力等作用;中草药还有药源广、毒性低、不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因而,利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药理、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等学科理论和技术研制出一些有效的药物防治鱼类病毒、细菌、真菌性疾病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

  二、研究的依据

  我国早在公元前473年,越国大夫范蠡著的《养鱼经》就记载着鱼病及防治办法。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详细记载了某些鱼病如寄生虫、鱼虱及其防治办法,如“凡鱼遭毒反白,急疏毒水,别引新水”。南宋的朱升在《曲淆旧闻》中,就有利用“泽蓼煮大麦撒深潭即浮,可取鱼”。明代屠本峻著《闽中海错疏》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水产动物志”,曾对甲鱼、棘胸蛙等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病害及简易防法进行了论述。在我国浩繁古籍书及古医籍之中有关鱼病病因及防治都是以中草药为主,这是我国人民独特的经验总结。

  解放后五十几年来,我国对中草药有效成分及药理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水产科研人员对中草药防治鱼病进行过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我国在中草药防治鱼病方面归纳起来可分为抗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

  1.中医中药抗菌药的基础理论中医把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就是把疾病的治疗,综合、概况化、相对简单化了。中医这套理论也可解释鱼类疾病中一系列问题和现象。凡是活动的、外表的、明亮的、机能亢奋的皆属于“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退行性的、机能衰减的皆属于“阴”。对鱼类本身而言,从幼鱼长到成鱼,体重增长,在新陈代谢这个事物中同化作用(阳)占上风,异化作用(阴)占劣势。当它受到病毒和细菌侵袭摄食减少,体质衰弱,体重减轻,甚至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异化作用占优势。为了扭转这个矛盾,人类就要消灭危害鱼类的病原菌,使其矛盾向“阳”的方面转化。因此,在鱼类暴发性疾病这一矛盾中,病原菌属“阴”,鱼类则是“阳”。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抑“阴”保“阳”。根据这一理论,长江水产研究所王鸿泰等用中草药金银花、肉桂等研制成功防治鱼虾类暴发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是对细菌性病原引起的疾病疗效显著。目前国内已有几个药厂生产中草药鱼病防治药物。

  2.抗病毒的药物笔者依据免疫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药理学原理,将党参、黄芪、刺五加等中草药免疫激活类药配伍,经过生物技术提取制成了广谱性虾类病毒清。经过实验证明:它能诱生和促诱生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林义浩、邹明泉等用一种非特性免疫制剂PHA,对草鱼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3.抗真菌药物中草药五倍子、石菖蒲、桑树叶、白背梧桐等均有一定抑杀真菌的作用,其中五倍子和桑树叶合剂,防治真菌效果最佳。

  4.抗寄生虫药物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用中草药制成“丑牛10号”,治疗鱼类盘钩虫病、锚头蚤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都取得成功。长江水产研究所用苦楝树叶煮水遍洒,治疗车轮虫病效果较好。

  三、中草药防治鱼病的现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所谓疾病就是机体的功能失调或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的表现。我们根据生物生理现象和疾病的概念,来分析中医的理论特点及鱼病的防治关系。

  1.人、鱼疾病的共性和鱼病特殊性鱼病学研究表明,鱼类是否发病,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病原、宿主、传播途径,这三者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其关键因素,仍取决于生物本身的免疫能力。了解这些原理我们就知道鱼类疾病发生的机制与人类发病机制是相同的。这就是人、鱼生物体存在的共性。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的变温度动物,其自身的调节功能和人相比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受水环境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于人类的特殊性。

  鱼类疾病诊断和防治难度很大。因此,鱼病研究人员主张,鱼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以免疫学研究为主攻方向,着重强调增强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我国中医学、中医兽医学的基础理论、药物机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中草药鱼病防治药物的依据,结合鱼病的特殊性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可以创立一门独立的“中医药鱼病学”。

  2.中医理论的特点与鱼病学研究的关系中医学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看成是客观存在的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平衡。中医认为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在诊断学上形成了以“四诊”(望、闻、问、切)为手段;以“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纲领。在治疗方面,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以及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原则。

  中医诊断学上的“四诊”和“八纲辨证”均可在鱼病诊断、治疗中加以应用。如中医“四诊”中的望,鱼病中诊断中就有观天气、水质、水色、饵料质量及观察鱼类活动、病症等内容。闻,闻鱼类动向、所击水声、嗅水体气味。问,问渔事管理、投饵、摄食、发病情况等。切,包括目检、镜检、解剖、化验、培养实验等。

  中医学进一步认为:“阳”的事物又进一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于“阳”的一面称之“阳中之阳”,在鱼类生长代谢中,如青、鲤等池养鱼类,就生长而论,18~30℃的水温范围就称之“阳中之阳”。相对而言,生长温度的上下限就成为“阳中之阴”。水环境的pH、氧气含量,甚至投饲量、放养量等都存在着类似现象。相反,所属“阴”的事物也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分属于阴的一面,称之为“阴中之阴”。水环境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是越少越好。其含量超过0.2mg/L以上时,就是属“阴中之阴”了,但含量少于0.05mg/L以下时,就称为“阴中之阳”。

  事实上,不管是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生长与衰亡,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抗药性等,事物的阴阳双方往往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和运动,同时阴阳双方都可以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3.中草药与鱼病防治的关系中草药防治鱼病研究必须从中草药化学、中草药药理基础之上进行实验。中草药的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理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中药大黄对草鱼出血病及草鱼腐败病有特效的药理试验。大黄性寒,味苦,入胃肠、肝经。大黄含有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成分;大黄素对赤痢菌、伤寒菌、霍乱菌等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zogp、大肠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大黄提取物对HSV的感染有预防作用和对病毒颗粒有直接杀伤作用。草鱼患出血性病症是水温平均在27℃以上的盛夏,水温降至25℃以下时,病情即随之减轻。据此规律分析,中医认为这是酷热暴暑、外邪侵入肌体所致血运失调、血热不循环而妄行溢瘀肌肤之故。大黄具有清热凉血、祛暑散瘀、泻下破瘀、消肿解毒之功效。故在草鱼患出血病时,用大黄治疗,符合中医“热者寒之”和“热病寒药”的治疗法则。

  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经。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二硫化合物、糖及微量碘等。大蒜药理实验表明:大蒜汁对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阿米巴原虫及霉菌等致病菌、真菌均有很强的抑菌、杀菌作用,甚至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等耐药性的细菌也有抑杀作用。大蒜对草鱼肠炎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连含有小檗碱、阿魏酸、黄柏酮及多种微量元素。黄连抗菌谱广,其煎剂体外试验,极低浓度即开始阻止霍乱、肠伤寒、痢疾菌的繁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也均有对抗作用;此外,对枯草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也有抗菌作用。黄连加大蒜治疗草鱼肠炎及出血性病毒和娃娃鱼、甲鱼肠胃炎等病症效果十分显著。

  4.中草药与免疫的关系我国古代医学早就具有免疫学的概念。

  《内经》中提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等论点。其中真气就是机体抗病邪的“正气”。邪气则是指的一切致病因子。有内邪、外邪之分。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性异物似应属于外邪,自身抗原则属于内邪。

  中草药调节免疫作用的原理:

  ①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免疫功能,某些补肾中药可以调节血浆中皮质醇含量和尿中—17羟类固醇排泄量,同时改善其免疫功能。如中药甘草、黄芪、刺五加具有肾上腺皮激素样作用;党参、黄精又具有抑制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故而可以多方面调节免疫功能。

  ②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增生,并能保护骨髓对抗或减轻有害理化因素的影响。其主要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骨髓多能干细胞的增生完成。

  ③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cAMP)及cGMP含量和比例,对免疫反应发挥调节作用。

  ④提高和改善核酸代谢功能,改善或促进机体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从而调节参与免疫细胞的功能。

  ⑤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四、中草药应用前景广阔
  1.中草药防治鱼病的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草药防治鱼病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

  长江水产研究所左文功等修订出版的《常见鱼病防治手册》一书中,对我国中草药防治鱼病作了具体评述。该书附图介绍了常见渔用中草药30种。

  在中草药防治鱼病的研究方面,江西大学出版了《鱼用中草药》。福建省水产学会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编辑了一本《中草药防治鱼病》的小册子。厦门水产学院黄少涛在教学之余,汇编了一本《防治鱼病常见中草药》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编著的《中医药鱼病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草药化学、中草药有效成分与药理、中药药理学、中草药抗菌作用、中医药微生物、中草药制剂工艺、中草药防治鱼病应用方剂、特种水产鱼病防治药物制剂。

  2.中草药防治鱼病的展望福建省杜振国开展了模拟中医辨证治鱼病的可能性研究。笔者编著的《中医药鱼病学》则形成了一门鱼病防治的新学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草药在防治鱼病应用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中草药不会产生抗药性,副作用小。

  二是中草药不会残留药物危害人体,毒性很低。

  三是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

  四是中草药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鱼类生长。

  鱼病防治研究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医学知识,整合传统中草药化学及中草药药理学、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开发出治疗鱼病的有效的绿色药物,使我国鱼病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天然草药防治鱼病研究与应用的健康发展。 (武汉永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金立成 )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