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养殖中,水质、水温、光线、比重及饵料等环境因子变化往往较大,海马由于不能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病害发生较多,尤其在产苗之后一个月的时间内,病害特别严重,死亡率较高,这成了推广海马养殖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是海马养殖中的关键问题。 5.1 肠胃炎病 为常见病害,尤其是20天以内的海马幼苗最易感染,此外在幼鱼及成色阶段也有发现,且传染性强,死亡率高。5-10月为该病多发期。症状表现为海马离群缓游,不摄食,身体弯曲,腹部膨胀。严重时肛门松驰突出,轻压腹部有白色粘液从肛门流出。镜检观察可见胃肠内壁红肿发炎,并有白色泡沫状粘液。 预防方法: a.保持水质清洁,饵料新鲜,经常换水,并及时清除池底残饵粪便; b.养殖池和工具在每次使用前用高锰酸钾溶液(20—30)x10—6浓度或(100—200)x10—6浓度漂白粉彻底消毒; c.饵料投喂前控制投饵量,充分清洗干净,并在2x10-6浓度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中浸洗30min。成鱼阶 段用呋喃唑酮0.4g或磺胺脒0.5g研成粉末,加水120—150mL,放25g毛虾干浸泡半小时后投喂,每天喂2次,连续喂3-5天,每隔半月处理一次,可以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 d.每隔7天向培育水体泼洒2x10-6浓度痢特灵,或2×10-6浓度氯霉素、诺氟沙星、卡那小诺霉素等药剂。 发现肠胃炎病后,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a.用50x10-6浓度土霉素或40×10-6浓度青霉素、10x10-6浓度氯霉素浸浴病鱼30min,每天一次,连续3天; b.病情严重的用土霉素0.5g溶于10mL凉开水中,用经过消毒的磨平的注射针头,轻轻插入海马喉部到鳃盖部止(过深会触伤心脏),每尾海马每次注射灌药0.5mI,每天1次,连续5—7天,此法治愈率较高。 5.2 车轮虫病 主要为车轮虫寄生在海马鳃上引起,春秋季为发病高峰期。车轮虫数量多,破坏鳃组织,使鳃组织腐烂,妨碍呼吸。 治疗方法有: a.用8x10-6浓度硫酸铜和10x10-6浓度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浴病鱼15min; b.用0.7x10-6浓度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剂(5:2)全池泼洒。 5.3 肤毛病 由水螅(Bougainvilidae)或聚缩虫(Zoothamnium sp.)大量寄生而引起,养殖各个阶段均有发现,危害较重。患病海马体表可见一层黄色或黄白色的肤毛。呈“毛毛虫”状。海马为了摆脱不停挣扎,游动受阻,影响索饵,直至体弱而死。防治可用1℃的甲醛海水溶液浸浴20-30分钟,24hr后检查,如寄生生物仍未脱落,再用同法处理。一般经过1—2次处理后即可去除。 5.4 胀鳔病 患病海马腹部腹胀,侧卧浮于水表,解剖可见鳔囊肿大,充满整个腹部。 主要发生在光照过强或短时期光照强度变化过大及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冬季发病率较高。平时应注意水质的变化,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晴天及时遮阴。防治可用上述注射灌药法,用土霉素和小苏打各一片(0.25g)研成粉状溶于10mL凉开水,每后海马灌0.5mL。 5.5 气泡病 发病时头吻部及全身皮肤或肠道生成气泡,海马漂浮于水面,影响运动、 摄食。一段时间后海马因呼吸受阻或饥饿而死亡。此病在光线过强,水体中浮游藻类生长过盛时较多见。藻类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气体在水中形成小气泡,吸附在海马的体表或被海马误认为食物吞入消化道,遂引起此病。对于该病应以防为主,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减少藻类繁生,并避免阳光直射。发病后可用经过消毒的长针刺破气泡放出气体,或用2.4‰的生石灰水浸浴10分钟,也可用1%-2%漂白粉液浸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