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二月以来,笔者对珠海斗门区南美白对虾的暴发病流行特征进行调研,发现当前采用的传统养殖方法存在弊端,而这些弊端是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有针对性地指导有关养殖户,采用新的健康养殖手段,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改进措施介绍如下: 水质处理 在传统养殖方法中养殖户多数采用开放式养殖,依靠大量换水来改善水质,在对水质好坏的判定上仅仅局限于养殖水体的水色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改进方法如下: 1、采用封闭式、半封闭式养殖方式来代替开放式养殖; 2、改善水质最好的方法不是大量换水,而是发挥池塘本身的自净功能,通过添加和培育养殖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种群来改良微生态平衡,增强虾池的自净能力; 3、运用先进的水质分析仪器对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监控,理化指标包括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硫化氢、有机物浓度、化学耗氧量等;运用PCR病毒检测设备、细菌检测设备对养殖水体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生化指标包括藻类、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生化耗氧量等; 4、换水前,对养殖用水进行检测,符合标准才能使用; 5、提倡使用储水池,病原微生物在储水池经过消毒、沉淀、可避免交叉感染,断绝传播途径。 病害防治 1、在传统的养殖观念中,只看到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忽视了微生物的生理作用,大量使用消毒剂将微生物杀死后,导致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改进的方法是少用或不用消毒剂,多用微生物剂(如光合细菌、EM菌、神克隆菌、芽孢杆菌等),通过繁育好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种群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经实践证明神克隆菌(食菌孤菌)是目前最理想的菌种; 2、在防治虾病的内服药物上,我们采用中药、免疫营养添加剂(维生素、多肽、多糖等)及微生物制剂等,少用或不用抗生素药物的其它抗药物; 3、在防治虾病的外用消毒剂上,提倡使用高效低毒消毒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大、毒性大的药物。 种苗引进 2001年斗门区发生了暴发性虾病,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苗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苗种的来源混杂。苗种来源于不同的地方,如海南、广西、湛头、汕头、浙江、厦门等地方,有些甚至是来自台湾的走私苗; 2、苗种的品质差,假苗、短苗现象严重,以激素苗、药物苗、高温催育苗充当好苗的比例亦不少; 3、虾苗在投放前没有经过检疫,投放的虾苗有无携带病毒无法知道,投放已感染病毒的虾苗就像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在条件适合时便会爆发出来,导致虾病的暴发。 因此,为了做好种苗环节,我们从北海、海南引进优质虾苗,经过PCR检测设备进行检疫,确定无病毒感染时再投放,这是养虾成功的前提条件,当然并不是投放了不带病毒的虾苗今后就不怕产生病毒病,要想养虾成功,其它环节也应做好,只有一环扣一环,才能获得成功。 虾池载量 虾池的生产载量跟养殖方式、养殖设备、养殖观念、管理方法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只要在这些方面有良好而新颖的改善,超过虾池的最大载量并不困难。例如,海南高位池的白对虾单造的生产载量一般为3000—4000斤/亩,有不少虾池已超过这个产量,最高产量为6000斤/亩。就斗门区目前土池精养的单造生产载量而言,大约在500—800斤/亩,有的已达到1500—1800斤/亩,这种情况比例很小,大多数产量还在500—800斤/亩的范围,这说明了养虾高产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控制,针对目前斗门区养殖现状提出如下相应的改进措施: 1、目前斗门区的虾池都是土池,有很多土池进排水不便、位置低洼、渗漏严重、池底老化、淤泥过多,这些是制约高产的主要因素。相应的改进措施是翻新虾池,清除过多的淤泥,补渗,补漏,有条件的最好搞地膜养殖; 2、养殖设备主要体现在增氧问题上,一是增氧不足;二是所使用的增氧机大多数是叶轮式增氧机,不是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转速过快,易将底层已沉积的有机物碎屑等杂质搅浮,增加水中的杂质浓度,影响了水质,故不适宜用在虾池。因此,应开足增氧,保持溶解氧在5—6毫克/升,建议使用水车式增氧机; 3、在养殖方式上,目前采用的不间断连续精养加大了虾池的负荷,降低了虾池的生产力,我们借鉴海南、湛江的经验,提倡分级轮养的养殖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分级过塘,轮养轮休,大大提高了虾池的生产力。另外对养殖品种进行调整,养完一造虾后,可转养鱼类或罗氏沼虾等。 4、养殖人员的管理技术差,素质低是当地水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大培训力度是当务之急。 以上这些措施对于单一的虾池而言效果不错,但是在针对连片虾池的防治上,受养殖户接受程度的影响,如果大多数人能接受这种观念便能见效。例如,斗门区白蕉镇新沙村安三队,在去年第二造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大多数人接受新的养殖观念,取得良好的效果,90%以上的人获得成功,亩产在600—1200斤左右,实现了连片效益。而在其它地方如新一、新四等地,由于虾农养殖观念不一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暴发病出现时,交叉感染严重,导致全军覆没。因此,要想获得养殖成功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和外在养殖环境,如果养殖区域内已出现连片死亡,尽管个别养殖水体内在环境很好,但往往难逃一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