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菱鲆亲鱼催产技术

2024-4-7 13:07|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2| 评论: 0

摘要:   大菱鲆见于从地中海到挪威沿岸海域。在欧洲,大菱鲆为名贵养殖鱼类。近10年来,大菱鲆养殖持续发展。大菱鲆养殖产量从1985年的150吨增长到1998年的3700吨。在大西洋沿岸海域,大菱鲆自然繁殖见于夏季,不过,通 ...

  大菱鲆见于从地中海到挪威沿岸海域。在欧洲,大菱鲆为名贵养殖鱼类。近10年来,大菱鲆养殖持续发展。大菱鲆养殖产量从1985年的150吨增长到1998年的3700吨。在大西洋沿岸海域,大菱鲆自然繁殖见于夏季,不过,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周期和水温,或者只控制光照周期,大菱鲆可能全年繁殖。

  大菱鲆分批产卵,在繁殖期内,产卵次数多达10次。在收容条件下,大菱鲆即使自然排卵,也不放卵,需要手挤采卵。况且,由于在收容中,雌鱼排卵没有规律,雌鱼之间产卵起始并不同步,排卵无法预测。雌鱼繁殖早晚不一导致繁殖期拉长,背离集约化养鱼生产要求。

  从确保鱼卵充足供给考虑,生产企业普遍大量储备亲鱼。为解决这一问题,即缩短繁殖期,提高排卵雌鱼数量,法国专家早于1995就进行了通过植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持续释放颗粒,诱发大菱鲆雌鱼产卵,促进大菱鲆雌鱼产卵同步研究,并于2000年在荷兰所出版的近期《水产养殖》杂志上报道这一研究。本文概括介绍一下该项研究主要结果,谨供国内大菱鲆苗种繁殖企业参考。

  催产方法

  亲鱼培育:该项研究所用雌鱼全部来自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的一家商业养鱼场,即法国大菱鲆公司。研究分成2个实验。第1个实验进行于1995年4~6月,为提早繁殖,所用雌鱼在人为光照周期条件下培育,雌鱼总计24尾,对照组12尾,处理组12尾,平均体重4.4±0.7公斤。第2个实验进行1995年6~8月,所用雌鱼在自然光照周期条件下培育,雌鱼总计51尾,对照组20尾,处理组31尾,平均体重5.0±0.7公斤。在2个实验中,雌鱼放养密度均为8公斤/m~(3)。雌鱼培育水温为14±1℃。产卵开始时,水温下调,在整个产卵期内,水温保持在12℃,以防鱼卵过熟。

  催产处理:所用持续释放颗粒每粒含有75微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植入部位为背部肌肉,使用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25微克。

  催产结果雌鱼排卵率比较:在第1个实验中,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雌鱼排卵率,即排卵雌鱼百分比,未见显著差异,但是,在第2个实验中,处理组雌鱼排卵率达,而对照组为47%。

  排卵同步化比较:在第1个实验中,在处理组,同组雌鱼中,产卵雌鱼与晚产卵雌鱼之间,排卵起始时延为15天,而在对照组,为54天。在第2个实验中,处理组时延为28天,而对照组长达70天以上。在第1个实验中,处理组整个产卵期持续4周,在第2个实验中,未等到排卵,即停止检查,不过,处理组整个产卵期似乎也超不出6周,而对照组产卵期至少为8~9周(第1个实验)和13~14周(第2个实验)。在2个实验中,处理个体平均产卵持续时间(16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6~35天)。在2个实验中,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每尾雌鱼排卵次数未见显著差异。但是,处理组排卵节奏快于对照组,对照组平均排卵间隔为2.5~2.8天,而处理组为1.6~1.8天。

  雌鱼采卵量比较:在整个产卵期内,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每尾雌鱼总采卵量未见显著差异,但是,处理组每次平均采卵量(214毫升)显著高于对照组(144毫升)。在整个繁殖期,在第1个实验和第2个实验中,对照组总采卵量分别为700万粒(12尾)和500万粒(20尾),处理组总采卵量分别为2300万粒(12尾)和5800万粒(31尾)。

  鱼卵孵化率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鱼卵规格未见显著差异。在生产中,处理组受精率(74.7%~77.2%,平均76.6%)显著低于对照组(88.2%~92%,平均89.5%),然而,孵化率没有差异。激素处理似乎对卵质,至少在受精阶段,有所影响。该项研究所用激素剂量可以下调,想必不至于削弱排卵诱发效果,但有助于改善卵质。

  从经济角度来看,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植入技术可望将亲鱼储备数量减少20~30%。在常规生产中,在育苗季节,56%雌鱼排卵,其余或者不能产卵,或者排卵过迟。利用所述激素颗粒,排卵雌鱼百分比可能提高到90%。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